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这些大师 也有年轻的时候 用文艺向中华传统医学致敬
第14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5-13
上海出品评弹剧《医圣》将进校园入医院下社区

用文艺向中华传统医学致敬

《医圣》剧照

“我们评弹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化整为零、化繁为简,上海评弹团新创评弹剧《医圣》已经安排了多场进校园、医院、社区的演出,以文艺轻骑兵的小分队形式弘扬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上海评弹团团长高博文表示,昨天看到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全团很受鼓舞,重演《医圣》,也是一次向中华传统医学的致敬。

纵观中国悠久的历史,在暴发大灾疫时,中医始终站在抗疫的最前线。1800多年前,面对殃及一时、害人无数的烈性传染病“伤寒”,张仲景选择“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最终成为一代“医圣”。

“杏林春暖沐孤苦,黄叶扶疏育百花”,中医扶正祛邪、阴阳混元,护佑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繁衍发展,其中的理法方药和疗效,即使在日益发达的现代社会,仍然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重大命题。

2020年,在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出发后,上海评弹团老中青三代演员合力创作了一批有筋骨、有温度的抗疫主题作品。与此同时,评弹人还在舞台艺术创作上按下“加速键”。去年8月,历时半年精心打造、聚焦传统中医药文化题材的评弹新作《医圣》在上海大剧院别克中剧场与观众见面。

这部上海评弹团携手上海中医药学会推出的评弹剧,既是缅怀古代抗疫英雄的一部全新力作,也是献给逆行抗疫的白衣天使们的作品。该剧书写了张仲景临危受命,任长沙郡太守,利用自己的医学专长组织民众一同驱瘟祛病的非凡之举,以评弹剧的舞台形式向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表达崇高敬意。

与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一样,评弹艺术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江南瑰宝,在进入上海后,其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潜质得到生发,很快成为海派文化精神的代表艺术之一。

《医圣》作为评弹剧,在艺术样式上有别于传统的评弹作品,但它仍传承和体现了评弹艺术的本真,地道的苏州方言在整台说唱表演中基本做到了“全覆盖”。在评弹音乐的展现上,各种原汁原味、脍炙人口的大段流派唱腔,使浓浓的传统评弹味蒸腾激越,入耳难忘——稳健流畅的蒋调、柔美清丽的丽调、苍劲有力的张调,朴实风趣的严调等。此外,剧中还穿插了节奏独特的常见评弹曲牌,如山歌调、剪剪花和道情调等,充分展示了评弹音乐的艺术特质,也使观众能欣赏到评弹艺术唱腔的独特魅力。

这部作品还打破了评弹表演中不注重舞台调度的传统定式,对“一桌二椅”进行格局的突破,将视听效果从演员身上延伸至全部舞台。在舞美表现上,具有年代感、符合剧情人物的椅子替代了传统桌围椅披,为角色量身定制的服装换下了原来的长衫和旗袍。在演员表演上,融入了“剧”的形式后,形成“表”与“演”的合体,使听众在移情的基础上实现与角色、剧情的共鸣,舞台呈现更加立体化,表演更加强了。说表仍是评弹的核心,在剧中并没有缺少,而是更精炼了,对演员的要求更高,原本多句话的表述在剧中要准确地表达,甚至只能用一句话。

演出阵容上,《医圣》由高博文、吴新伯、黄海华、毛新琳等国家一级演员领衔,陆锦花、王承、吴静慧、王萍、徐一峰等青年中坚力量强强联合,众星辉映,精萃尽出,集中展现了上海评弹团人才梯队建设的成果。即使是即将开展的“轻骑兵”版演出,上海评弹团也秉持着不减质的宗旨,尽管剧目会进行拆分,但保证送到市民身边的是精华段落,更可一睹评弹创新的风韵。

本报记者 赵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