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星期五
炒面、蒸糕与腊肠 音乐会(油画) 大丽花 不仅是“帅” 无可遁逃 一位令人怀念的沪上学者
第11版:夜光杯 2021-05-22

不仅是“帅”

李 佳

在我年幼的认知中,对中共隐蔽战线地下党的印象,或许就是来自他们:面对敌人,智慧、果敢;面对情感,克制、隐忍;风暴来临,总能九死一生、化险为夷;严峻考验面前,亦能从容别离、牺牲小我。那时候,作为一个孩子,我还不能真正理解生死,却已感受到震撼。

我们爱看谍战剧,大概是因为“帅”。

这“帅”可不是外表的,在许多谍战老剧中,地下党看上去都平平无奇,甚至不修边幅,就是最普通的厨子、铁匠、买烟小贩、铁道工人……可他们经历的一回回惊心动魄、与敌人的一次次“智斗”、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的一个个奇招,构成了我最初的“爽点”。在我儿时朴素的世界观里,他们就是英雄的“代名词”。《沙家浜》中智斗伪军的阿庆嫂、《红灯记》里忍辱负重、完成任务的李铁梅,全都是“偶像级别”;《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英雄虎胆》中的曾泰,这些深入敌巢、亦正亦邪的孤胆英雄,更是“帅得冒泡”,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做游戏,谁不想“扮成”他们?哪个不会来几句“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

近十多年来,影视剧中的地下党形象一个个也帅。《伪装者》的明氏三兄弟、《麻雀》里的陈深、《黑狐》里的方天翼、《秋蝉》里的叶冲……抗战谍战剧要赢得一席之地,光靠旧模式和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肯定不行。于是,融入了剧情、武侠、间谍等多种类型,让主人公的“情感线”丰富起来、外形醒目起来、能力复合起来,成为贴着“地下党”标签的剑侠、谋士与翩翩佳偶。对于这种做法,反对者不少;网络评分也参差不齐,但有一点是有目共睹的:收视率不错;不仅能为母亲这样的老“忠粉”接受,而且在年轻人中也颇有观众缘。

“融合”的不仅是风格,更有剧本。新的故事结构和讲述方式丰富了谍战剧的层次,更提升了节奏和内涵。通过将一个个“闯关式”任务衔接起来、相互渗透,新谍战故事不仅具有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探秘解密的紧张感,而且人物刻画得相当丰满,在“收视”可观的同时,无心插柳柳成荫,打造了一批“新经典”,如《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等,都是其中的典范,由它们塑造的一批地下党形象:余则成、王翠平、刘新杰、周乙……令人过目难忘、津津乐道。而这样的剧,在母亲这种老“忠粉”眼里,也更有吸引力,每一部她都刷过N遍;每每遭遇“剧荒”,全靠它们。

不过,新谍战剧虽说形式大变样,其实内核没变;“新剧”的地基和大梁都是“老剧”打好的,地下党员的精神品格“万变不离其宗”。就说《潜伏》,余则成和王翠平假扮夫妇的“桥段”,正与《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和何兰芬一脉相承;无独有偶,《黎明之前》的刘新杰和顾晔佳,《麻雀》中的唐山海和徐碧城(这对不是共产党,但也是与地下党联手抗日的)都是如此。李侠的那句“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又被由麦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风声》用在了女地下党员顾晓梦的身上。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那无线电台的“滴、滴”声,成为这些“后来者”永不消逝的“主旋律”。

意犹未尽。我又问母亲:“这么多谍战剧,您最喜欢哪一部?”对于这个问题,她回答得就没那么干脆了,而是苦思冥想了许久,才纠结道:“说不好,都喜欢!”时代变迁,信仰没有过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