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0日 星期日
这些小面人如此鲜活 足不出沪  看遍全球非遗 “每场演出都像一次精神洗礼”
第14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06-11
非遗面塑传承人张书嘉打造“红色弄堂”

这些小面人如此鲜活

张书嘉

“红色弄堂”场景 首席记者 陈炅玮 摄

四成里的中共第一个无线电训练班,清河坊的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祥康里的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老渔阳里的《新青年》编辑部……近日,新民晚报连续推出的6集“红色弄堂”系列视频,让这些尘封在历史中的红色据点,以定格动画的方式重新“活”了过来。而这一切,离不开非遗面塑传承人张书嘉的助力。视频里栩栩如生的面人演员、精致还原的场景和道具,都是出自她的一双巧手。

参与“红色弄堂”的拍摄,并不是张书嘉首次用面塑拍摄定格动画。她说:“之前,我只要按照自己的审美和想象来发挥就可以了,这次塑造的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场景,我必须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兼顾面塑本身的造型风格。”

去年年底开始,她就成了视频制作组邀请的专家主讲人、上海社会科学院学者张晓栋的“学生”,认认真真学习党史。经过几个月的学习、摸索,才终于在创作中找到了平衡。最终,她捏出来的陈独秀、李大钊等,既卡通、可爱,又能让人一眼认出。“做这件事,首先对我来说,就是一堂生动的党课。”她说。

克服了人物造型的难题,要让面人动起来,也不是一桩易事。面团是柔软的,但干透之后形状就固定了,所以拍视频的面人并不能早早备好,“最多只能提前48小时开始制作,这样才能赶在面人完全干透之前拍摄,有时还必须现场制作,边拍边捏。”这不仅对张书嘉制作面人的效率提出了考验,也让整个剧组的拍摄时间拉长了数倍。

为了让面人的“表演”更灵动,张书嘉还从儿子玩的积木、变形金刚上获得灵感,又借鉴了传统的木偶、皮影,决定把一整个的面人拆开——身体和头、四肢分开做,中间再加上连接部件,就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了。拍摄“撕日历”的镜头几次都不理想,她便提出利用地心引力,让纸页自然盖回去,再倒放出被撕掉的效果,终于拍成了和谐、连贯的画面。“非遗面塑和定格动画结合,是一条很新的路。这条路要靠我们自己走出来,我们走的每一步,都充满未知和惊喜。”

一直以传统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为己任的张书嘉,决心将自己这一次拍摄“红色弄堂”的收获分享给更多人。趁着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她向自己面塑课程的体验者们展示这一系列短片,并邀请他们加入“红色弄堂2.0版”系列视频的拍摄。她计划在本月底让“红色弄堂”跟着非遗进校园项目走进各大中小学,让孩子们亲手制作视频中的人物、场景、道具,复刻现有的6集视频,再创作全新的2集。

她说:“红色文化需要传承,传统非遗也需要传承。最好的传承,就是让它们跟上时代,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吸引更多人看见非遗面塑的美,同时了解红色历史,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