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馆里陈列着《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
本报记者 吴健/文 本报记者 吴健/图
刚步出轨交大连路站2号口,熟悉的旋律便萦绕耳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的,国歌纪念广场暨国歌展示馆到了。
86年前,志在开辟左翼文化阵地的青年们把电通影片公司搬到展示馆所在的荆州路,推出脍炙人口的电影《风云儿女》,片尾的《义勇军进行曲》迅速成为中国银幕上最嘹亮的声音。
72年前,新中国诞生,《义勇军进行曲》以代国歌身份奏响于天安门广场,伴随28响礼炮,宣告伟大时代到来。
记者采访时,不少团队和个人参观者鱼贯入馆,出于防疫需要,每个人都戴着口罩。但从眼神里能看出,他们内心正唱着国歌。
“每一次讲解,都有种心灵被洗礼的感觉。”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国歌展示馆于2009年落成开放,十年后又经改扩建,面积达2000平方米,以国歌故事为主线,生动演绎从电影主题曲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历程。
记者被引到陈列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的展柜前,“仔细看,唱片上有百代公司的金鸡标识,唱片编号34848b。”讲解员如数家珍地介绍这张黑胶唱片的来历。1935年5月9日,时任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音乐部主任的任光,为电通合唱队演唱的《义勇军进行曲》灌唱片,唱片上的录音后被转录到《风云儿女》胶片上,“不少朋友听出首版唱片里居然有粤语腔调,没错,那是当年郑君里、顾梦鹤、司徒慧敏三位广东人留下的印记。”
事实上,在《义勇军进行曲》耳熟能详的词作者田汉、曲作者聂耳两大巨人背后,还有很多志士仁人的风采值得追寻和敬仰。一道十多米长的幕墙上,珍藏着12个属于个人的国歌故事。记者戴上耳麦,用手在触摸屏上轻轻一刷,出现一幅女性半身照,那是聂耳好友司徒慧敏的母亲。此刻著名配音演员丁建华的声音如银铃般传来:“当时,聂耳经常去司徒慧敏家创作。当他写完《义勇军进行曲》,激动万分地对着司徒慧敏的母亲高声歌唱‘起来’。后来,司徒慧敏的母亲就亲切地称呼聂耳‘起来’。”
自诞生伊始,国歌展示馆就不断与现实、与科技密切结合,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今年3月1日,别开生面的“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活动在国歌展示馆举行。上海15名青少年来到现场,与20多个省的近20万名乡村学子网络连线齐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共迎新学期。参与活动的91岁老战士刘石安,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战斗经历,用红色故事、鲜活历史鼓励同学们为建设美丽祖国奋斗。
可贵的是,海峡对岸的同胞,也对国歌有高度认同。台湾籍画家解仑曾说过:“国歌,带给我们中国人的启示是自强自立。听一遍,再听一遍,你都会被深深感染。国歌,还将继续引领我们广大同胞往前走。我爱你,国歌!”
记者在现场遇到64岁参观者陈老伯,他在电子留言区写下“我爱伟大的祖国”。他说:“生活在这样欣欣向荣的国家,《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就像阳光照耀着我们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