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和照片反映曹杨新村居民生活的变迁
本报记者 江跃中/文 巢扬/图
坐落于普陀区花溪路199号的曹杨新村村史馆,汇集了新中国“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的建设、变迁、发展,以及上海社区建设管理的成果。
“曹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兴建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也是全国最早建造的工人新村。”在曹杨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许春辉看来,这个曾经令无数产业工人豪迈自信的地标,不仅开启了申城工人新村建设的新时代,更浓缩了几代上海人的生活变化,见证了党带领人民拼搏奋斗的足迹和取得的成就,承载着历久弥新的劳模精神,凝结着人民群众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
经过精心筹备,2013年8月26日,曹杨新村村史馆建成开馆,共有两层,面积约350平方米。在村史馆一角,曾经是满足曹杨新村居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烟纸店——“兰溪合作商店”的实景布置吸引了老邻居驻足围观。在玻璃柜台里,飞马牌香烟、414毛巾、大白兔奶糖、零拷食用油等当时比较常用的生活物资可谓一应俱全。
在村史馆中的照片墙上,展示了入住新村的首批劳模以及先进生产者。讲解员说:“这里展现的是入住当天,首批1002户劳模以及先进生产者喜庆乔迁的情景,其中就有我们非常熟悉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陆阿狗、裔式娟、杨富珍等。经过全市单位遴选和各厂谨慎而严格的职工评选,来自普陀、闸北、长宁三个区各工厂近10万名职工中的114位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者,以及部分住房困难的老职工光荣入住曹杨新村。”今年已经94岁的裔式娟作为全国先进劳动模范,回想起第一次见到新村时的心情,依旧万分激动:“红漆楼梯、绿漆窗,我做梦也没想到,苦了一辈子,竟然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
展览的近20张老照片,主要反映了曹杨新村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居民生活概况。老百姓的“出门七件事”在这里也得到了解决。商场、医院、邮局、小菜场都在旁边,非常方便,幼儿园小学一应俱全,孩子们上学得到了解决,就连洗澡吃饭,也有公共浴室和大食堂,衣食住学医完全不用操心,可以说是配套设施十分齐全。
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陈旧的展品,都是城市故事的诉说。有着48年党龄的老教师沈宗桃,今年83岁,至今已居住在曹杨新村47年了。他说:“曹杨使我此生未虚度,我对曹杨的钟爱千金不换。”
2016年,街道对村史馆3楼展厅内容进行了更新策展。今年3月,村史馆开始整体功能改造升级,并将于6月底重新开馆。许春辉介绍,改造升级后内容进行了更新,新增了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美好曹杨的生动展现。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融合,村史馆功能进行了调整提升,并成为全市12个新时代上海居民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创新实践基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