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一九五四年版的《新青年》影印本
扫码看新发现
本报记者 杨 洁/文 本报记者 陈梦泽/图
南昌路100弄,上海黄浦区一条看似普通的小弄堂,最近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老渔阳里2号——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秘密摇篮”就坐落于此。
推开漆黑的木门,修旧如旧的石库门老宅让人仿佛穿越时光,来到了一百年前。
1920年,陈独秀为了躲避军阀追捕,在李大钊护送下离开北京。在鹅毛大雪中,李大钊和陈独秀约定:我在北京,你在上海,我们分别做建党的准备。陈独秀来到上海后不久,就住进了老渔阳里2号,当时的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许多人前来拜访,为了让谈话更有效率,他在客厅挂了一块小黑板,写下“会客谈话以十五分钟为限”。
《新青年》编辑部也设在了这里。如今,在旧址一楼的展柜里,可以看到一套195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青年》影印本全集,这是“镇馆之宝”。
“这栋百年老宅原本长期挂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的牌子,现在又多了一个名字: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立地旧址,于去年正式对外开放。”黄浦区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张健告诉记者。
老渔阳里2号,有一段与党的创建密切相关的历史。1920年6月,陈独秀与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在此开会,成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8月,定名为共产党。随后,第一批党员、第一份党刊、第一个党的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相继诞生。
党的一大召开前,要求各地相继建立起共产党组织的信函、要求各地派出代表前来上海与会的通知书,都是从这里寄出的。老渔阳里2号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
上海爷叔赵文来,曾在这栋屋子里住了40年,以前每每有参观者找上门来,他总是热情接待。“曾经有一位北京来的老先生,仔细地看了房子后对我说:你能住在这里很荣幸,这栋房子是有灵魂的。”赵文来说,一开始自己不懂,房子能有什么灵魂?“后来才知道,原来这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很多基础、诞生过很多第一,这就是灵魂。”尽管几年前已经搬离了老宅,赵文来还是一有空就回来看看。
张健也无比牵挂老渔阳里,他已记不清是第几次来到这儿。“想想一个世纪前的80后、90后甚至00后,他们都在想什么、做什么。走进这栋房子,大家静静聆听历史、感悟历史,每一次都会有不同触动。”他说,这是一个充满温度、充满激情、充满情怀的地方。“星火初燃,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初心不是一个点,而有一个成熟成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老渔阳里2号产生了重要影响、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