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
在许多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里,夏天最令人怀念。那个年代没有手机网络,很多家庭没有空调冰箱,人们依旧很快乐——白天,放暑假的邻居小伙伴相约着去附近的图书馆读书、去公园玩耍;一到夜晚,弄堂里的邻居们纷纷搬出板凳、躺椅,孩子们则在月色笼罩下,讲故事、嬉戏打闹。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样的光景愈发难见。
一到暑假,小区里愈来愈难见奔跑嬉戏的孩子。找不到玩伴的他们变得更乐意待在空调屋里,对着电脑、玩着手机,而更多的孩子在重视学业的父母安排下,涌入那一间间的培训教室,夏天被“思维开发”“暑假冲刺”等填得满满的。
幸好,赶在今年暑假来临之前,教育行政部门在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上再出“重拳”。6月15日,教育部召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立启动会,会议宣读了《中央编办关于调整教育部职责机构编制的通知》,并强调新成立的监管司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尽管目前尚未有整改措施出台,但加强对培训机构监管,给行业立规,遏制盲目校外培训之风是一件好事,能让校外培训回归到理性、健康的发展,也能给过热的暑期培训“降降温”——假如,这个假期,孩子们不再在培训机构间“赶场”,或许就有闲暇体会更多夏天的快乐。
不过,孩子们若要从机构回归家庭、社区,与之相对应的社区公共服务还得跟上,一方面,要解决低幼孩童的暑假托管需求;另一方面,提供丰富多样的邻里活动,才能吸引“宅”家的青少年活络起来,让他们有事可做、有伴可玩。其实,这几年,政府也在做一些有益的尝试,2019年,上海市妇儿工委就提出在全市范围内立足街镇创建儿童友好社区,依托全市各街镇、居村资源,以嵌入式、菜单式、分龄式服务为儿童打造一个环境友好、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增强儿童及其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总而言之,要为孩子减压,让快乐回归童年,还需家庭、社会多方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