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基地化训练锻造我军新质战力
第17版:军界瞭望 2021-07-05

基地化训练锻造我军新质战力

火箭军夜间战斗转换训练

合成旅火箭炮兵进行射击训练

陆军防空兵搜索空中目标

日前,我军炮兵在高原训练基地实弹射击的场景上传网络,其“见敌必射,无坚不摧”的威力让人赞叹。事实上,这类基地化实战实训非常普遍,训练基地既是部队练兵的重要载体,也是战斗力孕育生成的重要摇篮。那么,解放军训练场地建设走过怎样的历程,不同时期有怎样的遵循,现在又是怎样的风貌呢?

继承和发扬

对我军而言,基地化训练不是新生事物。1949年渡江战役前夕,三野部队在靖江等出发地建立系列训练场,为让北方战士掌握在风浪中保持身体平衡的技巧,除了建造独木桥等训练器材外,还与长江船工渔民一起创造了名为“荡桥”的新工具,将独木桥板两端挂上绳子,使之来回摇晃,模拟江中船板横纵摇摆的效果。为了征服长江,上到营连主官,下到年轻战士,所有人整天都钉在荡桥上,这种痴迷使得当地少年普遍将荡桥当成大号秋千,总爱跟“兵叔叔”一起比试。

进入改革开放年代,我军参照国际经验,开始摸索综合性基地训练。所谓基地训练,就是要在未来信息化战场,紧贴作战任务和作战对手,创建具有山地丘陵、戈壁荒原、海岛滩涂等多种战场特征的训练基地,通过配套导调监控、战场仿真、辅助评估、综合保障、基地管理五大系统,为部队创设逼真战场环境。

1999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原系装甲兵训练场的朱日和扩编成全军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合同战术训练基地。2011年,军委、总部决定将朱日和基地建成全军唯一陆军联合作战实验场。与此同时,三界、确山、洮南等等适应信息化作战条件,具有极高技术含量的作战训练场也因开展重大演训活动获得广泛关注。

以朱日和为例,这片数百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四季炮声隆隆,战车滚滚。为让参训部队在此得到真正锻炼,身为朱日和“土著”的假想敌蓝军从不客气,一切从难从严。一次,某集团军合成二营离开朱日和后仍然“意气难平”——他们在演习中求胜心切,一路猛冲猛打,却与后续部队脱节,被“欲擒故纵”的蓝军打了埋伏。这次失利让该营认识到协同作战默契等问题,迅速展开针对性训练,之后再来朱日和,就让蓝军感慨“不好对付”。有了朱日和这样的磨刀石,我军作战部队得以更主动地投入作战问题研究,“全时待战、随时能战”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想到以前没想到的

随着基地化训练深入,各军兵种不仅针对性“补齐短板”,还发现了许多以往考虑不周的问题。去年末,某陆航旅围绕战时飞行员海上遇险自救互救课题,在基地及附近水域展开专攻精练。当时,飞行员陈强、张磊在教员指导下,钻进漂浮在水面的模拟机舱时,随着一声“直升机遇险水上迫降”的警报,机舱快速入水,翻转倒扣,两人立刻在冰冷的水中屏住呼吸,按照训练步骤,快速逃离。类似训练在国外称为“两栖逃生模拟器训练”,或干脆简称为“扣篮者”,这是由于模拟器在最高难度的训练中会翻转180度,参训者被安全带吊挂在与现实机舱一样的座位上,眼睁睁看着水没过自己。虽然每个受训者进入模拟器前都学习过各种逃生技能,但在突然面对身体倒挂及水下漆黑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后,身体必然会出现各种极端反应,可只有经过逼真的“扣篮者”训练,才能有效提高生存率。近年来,我军在华南、东南等区域建立专业的海上自救互救基地,并为其配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模拟训练舱。

而在东北某训练基地,传统成片成排的野营帐篷已成往事,因为过去把帐篷集中搭在平地,对植被破坏较严重,且不利于隐蔽,现在帐篷都依托有利地形分散搭建,既保护植被,又将部队疏散隐蔽,与实战要求更贴近了。在对抗间隙,官兵们不急着休息,而是每人都掏出迷彩布袋,将场地内弹壳、油纸、塑料袋等训练、生活垃圾捡入布袋,一名少尉排长揭开秘密:“这些东西极可能成为‘敌’判断部队编制实力、行动方向、目标企图等情报的有力佐证,随训随除,也保护了天然环境这一最佳伪装。”

“科技+”与“网络+”

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发达,探索“科技+”“网络+”等训练方法,提高训练效能,也成为我军战斗力提升的“捷径”。

在中部战区陆军某部模拟训练中心,四个综合训练场都安装了自动靶标系统:目标靶通过遥控器遥控竖起和倒伏,能控制显示时间和位置移动,让射手根据随机出现的目标确定射击方案,最大限度贴近实战;射击后,在后方屏幕上会自动显示射击位置,便于下次射击纠正,提高训练效益。以自动步枪为例,有了新型靶标系统,只要原来四分之一的子弹消耗量,就能校准一支枪。“人民陆军”微信公众号还报道过“智慧训练场”服役后的妙用:利用智能终端模拟和专业考核系统,平时分散独立的训练课目可实现有机融合,“跑步机、动感单车、战绳训练,官兵热身的同时产生和上传数据,相当于给训练配备了私人管家”。

不久前,空降兵某旅首次大批量使用VR模拟系统组织新兵空降训练。在新兵看来,使用VR空降模拟训练,在“真实”体验中掌握动作要领,跳伞模拟操纵很灵活,离机至着陆期间的操作流程很真切,虚拟的“空中环境”突然出现“特情”,也能按理论学习的要求正确处置,在有限的实际跳伞次数之外增添了“练手”的机会。如今,随着国产VR系统不断推陈出新,VR训练系统已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军的军营中。近年来,央视曾多次报道过多款VR系统助力部队实战化训练的成果。像某合成营用上VR训练系统后,有效解决现有训练场地及环境局限问题,“通过佩戴VR设备,官兵能够随时随地‘享受’多场景、大空间、全天候的虚拟战场环境,帮助参训人员‘零距离’感受战场氛围、适应未来战场”。而通过空间定位、动作捕捉等技术,特战队员头戴VR眼镜,身着无线智能仿真设备,在虚拟战场“战斗”时,移动位置与肢体动作会同步到VR系统中,参训人员得到沉浸式交互体验同时,演练效果评估随之弹出,战术参数、弹药消耗、命中毁伤率等数据一目了然,训练效果得以量化检验。部队还可以借助VR训练系统收集的数据来对训练中暴露的问题进行“复盘”。 白孟宸 朱延瑞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