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节日乐队近日演出现场
时而波澜壮阔,时而静水深流,时而慷慨激昂,时而沉郁深邃……上海交响乐团委约青年作曲家杨帆创作的《父辈》,以个性化的音乐语汇和创作技法描绘了“父辈、红潮、新梦、囹圄、觉醒、宣言”等文学意象,并不容易驾驭。然而,在日前2021上海夏季音乐节(M ISA)的舞台上,95名平均年龄不过13岁的孩子,却将这首当代曲目演绎出了非同一般的气魄,他们的演奏朴实无华,却有着对音乐最本真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
音乐是桥梁
最小8岁,最大也就18岁,自全市招募集训9天成团,2021MISA学生节日乐队为观众奉上的这台“乐耀星空专场音乐会”让人惊喜,尤其是一首《父辈》,台上台下充满期待。
“这首作品很有深度,对我而言有些难以理解,但胜在旋律好听。”这群00后的学员,和作品所描述的“父辈”相差半个多世纪,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从好听的旋律入手,踏着音符追寻父辈们所经历的光辉岁月。17岁的小提琴手徐川说:“音乐在我们和父辈之间架起桥梁。”
不仅仅是徐川,首次考入学生节日乐队的年仅10岁的大提琴手沈尔萱,也能感受到作品的震撼力。当然,考虑到时间和难度,孩子们呈现的这一版《父辈》只是截取头尾两段,但无论是弦乐还是管乐,他们的完成度都很高。乐队指导老师、原上海交响乐团乐队长宋国强说:“他们的演奏就是单纯、干净,而且用心。”
听完他们的演绎,杨帆既欣喜又感动:“演出让我特别意外,这份激动和惊喜丝毫不亚于作品首演时,听说他们最小的才8岁,真的非常了不起,向他们致敬。”
队友当镜子
即便是再有天赋、再有兴趣的孩子,终会有一日在年复一年的枯燥练习中心生不耐。学琴10年多的徐川,即将面临高考,回想小学时也一度想要放弃心爱的小提琴。那时,就是“乐队”这个集体将他留在了小提琴学习之路上。
在中国,无数琴童的日常,就是在家埋头苦练,学钢琴的孤独敲着黑白键,学提琴的反复在琴弦上磨练,可若有机会“组团”练习,那些孤寂枯燥的时光会变得很是不同。徐川说:“小学里组的临时乐队,让我找到自己的位置,才真正产生了兴趣。”
在一年一组的MISA学生节日乐队,小小年纪的徐川算得上“元老”,他四度考入乐队,水平也是日益提高。在担任二提声部长那年,徐川不但能自觉完成自己的练习,还会帮助新来的年龄较小的学员解决技巧上的难点或是演奏上的困惑。徐川说:“越是年纪小,越能在乐队集体磨合中获得成长。有了队友当镜子,更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以及懂得要在乐队中承担怎样的角色。”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