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9时,风雨中的滴水湖浪涛翻滚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昨天15时,趁海水退潮,金山区唯一的出海闸龙泉港出海闸开闸向海里排水,减轻内河压力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昨天14时,抢险人员用沙包围堵地势较低处,保证墙内安全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昨天16时,刘正洪在海边巡堤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本报记者 杨欢
台风“烟花”二次登陆,威力凶猛。受其影响,昨夜今晨,临港狂风暴雨。有一群人却逆风而上、彻夜无眠,他们始终奋战在防汛防台第一线,构筑起真正的“结界”。
临港
冒雨抢修,不遗余力
“杞青路出现积水,请抓紧增加应急人员及时进行强排。”
“收到,已在处理中。”
昨天21时39分,临港防汛防台工作微信群里,一条消息发出后,浦港养护应急抢险队伍11分钟内赶到现场,争分夺秒冒雨抢险。22时5分,杞青路上的积水全部排完。
夜晚,临港风力很猛,站在路口交叉处,抢修队员走路颤颤巍巍。狂风裹挟着雨水拍打在脸上,让人睁不开眼。耳边呼啸的风声,遮盖住讲话声,队员们只得依靠肢体语言沟通,手脚麻利地清除路边障碍物,抽排积水,配合十分默契。抢修完毕,队员们小跑着返回抢险车内,打开手机微信群继续“接单”,奔赴下一个现场。他们脸上挂着的水珠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汗水。
“忙到现在没歇过,因为这次台风比较猛,一些新栽的树木根基不稳被吹倒了,抢险队要沿着道路巡逻,及时移挪,避免影响交通。”浦港养护应急抢险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昨日20时,浦港养护巡逻发现行道树木倒伏4527株,已移至人行道边、加固树木1178株;围挡共倒伏54块,广告牌损坏39块,均已及时处置;抽排道路积水点32处。“台风不退,我们不退。”
这里很好,不用担心
户外风大雨大,走进上海海事大学体育馆安置点,却感受到暖意涌来。被安置在此的建筑工人们正享受惬意的饭后时光,有人相谈甚欢,有人躺在凉席上闭目养神,有人捧着手机看东京奥运会。
“家里雨停了吗?俺这边你不用操心,虽然台风来了,但我们一早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了。刚刚吃了饭,荤素搭配得很好。你和娃在老家,要注意安全。”上海建工临港冰雪之星项目建筑工人马红领正和远在老家河南的亲人视频聊天。他告诉记者,前几天看到老家发大水,心里很着急。听说上海刮台风,一开始也有点紧张,但工地早早安排好大家转移,住在这不愁吃不愁喝,很安全,就发视频给家里人,让他们安心。
临港沿海,常年处于抗台第一线。今年更是早做准备,迎战“烟花”。24日下午,临港新片区管委会组织安排主城区范围内近5000人分别转移至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建桥学院等4处安置点。为保障安置行动顺利进行,临港党群应急志愿服务队第一时间组织志愿者分赴各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在安置点准备了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三餐由学校提供,保证安置人员正常就餐,由芦潮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障,在防台防汛的同时做好防疫工作。”上海海事大学后勤中心党总支书记孙庆祥告诉记者,上海海事大学安置点容纳1555人,包括四个项目的建筑工人,安置人员已于24日19时全部完成转移。
在安置点入口处,记者看到社区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备好测温工具、感冒药和隔离服等,一旁还设有留观区。“抗台不能放松,防疫也不能放松!”工作人员说。
彻夜值守,不敢放松
今天上午,临港城运中心内电话铃声此起彼伏。这里成为临港防汛指挥部,工作人员严阵以待。
记者发现,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在两块屏幕上来回切换,大家一边紧盯着“一网统管”平台大屏幕的实时动态,一边在手机微信群里忙着回复、处置、协调各种应急抢险任务。
应急处工作人员闵春添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了,满脸倦容。手机铃声一响起,他就条件反射般紧绷神经,大声和电话那头沟通处理,语速飞快。“现在外面雨大风大,抢险人员现场听不清,所以我一直扯着嗓子跟他们说话。”闵春添解释道。
作为一名刚进入防汛办4个月的新人,这是闵春添第一次在一线迎战“台风”。他坦言,很有压力,一刻也不敢放松。
“我们很早就开启了汛期前期准备模式,就像复习多日的学生,这几天迎来‘大考’,全力备战,丝毫不敢放松。”闵春添告诉记者,在防汛体系建设方面,临港地区经历多次台风之后不断总结经验,系统的预案已越来越完善。今年新片区新上线了防汛防台实战指挥平台,将过去纸质的方案做成系统,编织袋、应急灯、抽水泵、配电箱、雨衣雨靴等防汛物资准备得一应俱全,所有物资在哪一个点位,平台系统都能清晰查看到。
“昨天下午,我们还打开水闸,利用退潮放水。”闵春添告诉记者,位于沿海的临港,内河与海面的水位成为防汛的关键。台风“烟花”过境导致海面比正常水位抬升,叠加海浪作用,可能会造成近岸水位的异常增加甚至高过局部的海塘,严重的会损毁海塘的薄弱岸段,造成缺口,引起海水倒灌。“这都是我师傅手把手传授给我的知识点!”
闵春添口中的师傅是防汛办主任李俊昌,他常年参与临港防汛防台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虽然我们已经提前将内河水位降到了2.2米-2.4米的安全线,但随着临港主城区过去24小时92.7毫米的下雨量,还是要抓紧时机排水,降低地势低洼地区的积水风险。”
黄浦江水逼近奉贤防汛堤顶部,200余民兵应急抢险连夜加固
奉贤 他们与风雨抢时间
受“烟花”影响,今天凌晨0时55分,奉贤区金汇港南闸外,杭州湾最高潮位达5.98米;2时55分,金汇港北闸外,黄浦江最高潮位达5.16米。风大雨疾,江水拍岸,迫近防汛堤顶部。
昨天下午,奉贤区就启动防汛防台Ⅰ级响应行动。15时许,记者在黄浦江、金汇港交汇处看到,江水几乎与防汛堤齐平,部分沿岸路面已被溅入的江水淹没。江面上,一处渔业资源监测站外围受损,风浪不时打进窗内。
“黄浦江奉贤段遭遇历史最高潮位,逼近防汛墙堤顶。”奉贤区黄浦江防汛墙管理所所长唐中华告诉记者,“江水平潮几小时后将慢慢回落,预计明天凌晨又将涨到最高点。”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潮位,区防汛指挥部昨晚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出动应急抢险民兵队伍200余人,由奉贤区人武部政委龙文江带队,对防汛墙实施堤顶加高加固抢险。
上海陈政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负责黄浦江岸线闵行、奉贤段128公里的巡查和抢险工作,现场负责人刘家诚告诉记者:“我们中午发现水位过高,12时已出动40名抢险队员。”
昨日16时40分许,两车沙土运到江堤边。抢险队员们身着救生衣,手握铁锹,装沙成袋,在风雨中筑起围堰。站在堤岸边,大风刮得人睁不开眼,只能勉强背风站立;伴随疾风,豆大的雨点打在脸上腿上,如子弹一般,备感刺痛。抢险队员齐声喊着口号鼓劲,用沙包、袋装土等围堵地势较低处,以保证墙内安全。
截至昨日21时,黄浦江风险段共完成薄弱段抢险约2000米,加高0.5米。同时,在防汛墙后10米外,又堆筑二级挡土墙约1000米,进一步保障临近农田房屋安全,这项工作已于今日凌晨1时前完成。受高潮位影响,庄行镇撤离1131人,西渡街道撤离1500人。
本报记者 杨洁
53岁的“海塘人”绷紧了神经,加强值班巡查,保障防汛防台安全
金山 30年海塘守护人
53岁的刘正洪是金山区海洋海塘管理所工程计划科科长。他把自己称为“海塘人”,他已经守护金山海塘整整30年了。他说,金山一线海塘内有两个大型国企,保护海塘安全,就是保一方平安,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责任重大。
每年的七八月份,刘正洪都会特别小心,虽然是常规工作,但马虎不得。台风一来,他就要多去看看,加强值班巡查,保障防汛防台安全。这几天,“烟花”来袭,刘正洪又一次进入了神经绷紧的状态。
昨天16时,风大雨大,他来到城市沙滩戚家墩停车场门口,仔细查看这里的防汛闸门有没有关好,旁边的防汛墙有没有损坏。他指着附近几个在拍照的游人对记者说,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人进到闸门内,一旦发现,一定要劝告他们不能出去,以保证安全。随后,他来到桩号位置为0+900的穿堤设施前,仔细查看大门门锁是否锁好。
昨天18时和23时许,刘正洪拿着手电筒,两次来到金山海塘车客渡东侧,查看防汛闸门有无进水。他分析:“现在风不大,有点雨,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我们在台风眼中,所以没风,或者台风经过舟山后减弱了,但台风还没消失,今天晚上还有一次高潮位,巡查仍不能马虎。”
刘正洪说,做这个工作一定要细心、耐心。有些地方监控看不到,需要俯下身检查。比如,浆砌块石有没有裂缝,异形体、栅栏板、防浪墙等海塘设施有没有损坏。平时在巡查过程中,如果看到沪杭公路旁的树木出现倒伏,就要马上通知养护单位进行清障,保证交通正常运行。 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