颖静 摄
◆陌 言
一个暑假60天,既短又长。何不把假期还给孩子?毕竟,无忧无虑的童年很短。
随着蝉鸣声声、热浪滚滚,我们正在度过家长们又爱又恨的暑假生活。
暑假前,我在朋友遛娃群里发出邀约,一起带娃聚一聚。朋友们都很客气,说:计划太好了,可是我们定不下来。为什么呢?这家有钢琴考级,那家有舞蹈考级。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寒暑假成了孩子们的第二战场。学期中间来不及学的课、来不及考的级,都集中到假期来进行。几乎家家都有个发奋图强的娃和努力奋进的妈,车流滚滚,家长孩子依旧在辅导班、兴趣班之间奔波。
有朋友向我抱怨,如果不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60天的暑假,可怎么过呢?于是,考级上课之外,送去夏令营就成了另一个重要选项。由于疫情影响,出不了国的孩子们就地找到了各种夏令营——科技编程、运动体育、音乐美术,甚至还有服装设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办不到。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的暑假,白天看书——必定是小说,午睡起来吃几片西瓜,晚上和爸爸妈妈出去散步,边走边听他们讲故事。他们的手里必定有着一把扇子,身上散发着花露水的味道。没有那么多作业的夏日,只有雪糕的凉爽、夏蝉的热闹和内心的无忧无虑。小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暑假怎么这么短啊!而现在的孩子们,时不时感慨,暑假怎么这么长啊!
家庭职责的社会化,催生了五花八门的教育机构——你家的孩子还在听家长讲故事吗?No,何须如此麻烦,有各种App,有专门的阅读机构;你家的孩子和爸爸、邻居打羽毛球吗?No,找个球馆请教练教吧;你家的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吗?No,不放心,还是交给机构吧。
教育机构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初衷来说,这些机构可以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教育向专业和精深方向发展。但是,随着机构数量的日益庞大,大部分机构为了盈利,只好通过“创造需求”让家长购买服务,而大多数家长,就像进入“焦虑漏斗”,层层追加投入。
假期是什么,是让身体休息生长的时机;让头脑感悟世界的时机;更是一段属于孩子们的自由时间,让他们的内心有空隙去思考去判断。始终盯着脚下路的人,可能会错过身边的好风景;始终奔跑的双腿,可能会积累太多疲劳而无法远行。一个暑假60天,既短又长。何不把假期还给孩子?毕竟,无忧无虑的童年很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