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陪着做作业,担心孩子学不好;陪着做作业,又担心家里鸡飞狗跳,亲子关系不好。在不少家长的眼里,陪作业,显然已经陪成了个怪圈。作业到底要不要陪?怎样才能陪出孩子的主动性?这次,我们收到了不少读者的留言和来信。归纳起来,关键要因人而异,但最终家长还是得有放手的勇气。——编者
放手的勇气
伊森三年级以后,我就不再陪他做作业了。
我和他约法三章:回家吃完点心,开始完成作业,做完了可以玩30分钟游戏;当天不知道作业是什么、需要家长去问或者漏了作业、有被老师告状之类的事,一周不能玩电子产品。
我认为,10岁的孩子,完全可以对自己作业负责了,如果仍然搞不清楚、丢三落四,那学习永远缺乏自主性。孩子依靠自己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依靠父母在屁股后面盯着,也是他找到自尊与掌声的方式。我们做父母的只要把他们引入这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们就会自己往下走——我放手,是因为我信任他;他知道我放手,也知道了我对他的信任,他会自觉地不想辜负我。所以,关键还在于,放手的勇气是要家长自己给自己的。
父母的陪伴方式很重要,如果让陪伴一味“沉没”在鸡飞狗跳的“作业关系”上,那亲子感情一定会受到伤害,家长心态也不会好:家长嫌孩子不懂其苦心,孩子嫌家长不够理解自己。一旦孩子的心门向父母关上,打开就会很难的。
所以,我更愿意把陪伴的大部分时间用在探讨阅读感想、观影感受上,或者和他聊聊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上;听他讲傻傻的笑话,陪他出门疯耍……陪作业、盯功课,真的只是亲子生活中一小部分而已,培养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个性、有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啊!
——伊森妈
因材而施教
我小时候念书时,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亲工作忙,所以我回家做作业靠的是自觉,家长充其量只是笼统地关照我们:必须抓紧完成作业。这样的环境促成我们成熟较早,也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做回家作业从不拖拉怠慢,自然学习成绩不会让家长担忧。
到了我儿子的读书年代,双职工家庭照顾一个独生子女的学习,也是捉襟见肘的事。在望子成龙的习惯思维指导下,即使在繁忙的工余,还是要关注儿子学习的事。那时,学校老师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即回家完成作业后,家长必须要签字。我记得那时儿子的作业本,都由我负责检查,大部分情况下完成是正确的;对于有误的部分,我就要给儿子分析解惑。每当这个时候,免不了有时嗓门大起来。
轮到我孙女上学的时候,盛行着家长陪伴的风气。我的观点是因材而异,陪与不陪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态度好、自觉能力强的孩子,可以不陪,只需加强检查;而对于自学能力较弱且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孩子,则需要家人的陪伴,但切勿越俎代庖,而应让他们增强信心完成作业。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不论是陪与不陪,只要家长们细心观察,因材施教,善于及时发现孩子们学习上的种种变化,及时与老师沟通配合,就能达到预期学习效果,使孩子们健康又快乐地成长。——卢炳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