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尹
最近,一些“网红餐厅”又接连被推上风口浪尖。原本它们的“红”,是因为味道或环境,现在则是另一种“红”:消费者发现其名不副实,甚至吃出问题来了。
比如上海新天地这家入围“黑珍珠美食榜”的荷风细雨餐厅,人均消费达450元,却因外卖导致十几人腹泻而被管理部门查封。犯如此低级错误,估计今后想再“红”起来怕是很难。
还有北京的“胖哥俩肉蟹煲”,在全国开了400多家分店,但承诺现杀的活蟹,其实是已宰杀变黑的“隔夜蟹”;过期的土豆切掉变质部分,闷到发馊变味仍摆上饭桌……令其“食材新鲜,现宰现杀”的宣传口号,颇有几分讽刺。
之所以成为“网红餐厅”,一方面在于经营方用心打造特色,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顾客喜爱和支持。但如果商家获得赞誉后,忘乎所以飘飘然,不抓质量、不把顾客当回事,所谓的“红”,恐怕只能是一时的。与注重口碑和品质的传统餐饮策略相比,网红餐厅的运作更像一场来势汹汹的“闪电战”:将更多资本倾注在品牌营销而非产品经营上,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声势,甚至不惜花钱雇人营造“红”的假象。需知,食品安全始终是餐饮行业不可僭越的底线。经营者脑子里缺少这根弦,免不了到最后走“一炮而红、一下就死”这条老路。
所以,如何看待所谓的“网红餐厅”,值得食客们思量。餐饮品牌的高知名度不等于高水准,消费者在网红店的营销轰炸中需保持清醒,加强维权意识,莫被“网红”迷住眼。如果说“高颜值”“拍照友好”等是一家餐厅在其他城市“网红”的门槛,那么在上海,还有个最基本的底线,就是“品质在线”。上海人爱吃、懂吃、讲究吃,似乎是骨子里的基因,代代相传。“品质”的要求,可不是光吹就行的。奉劝那些还在“网红”之列的餐厅,引以为戒、加强管理、防微杜渐,珍惜口碑。如因盲目逐利而砸了金字招牌,就得不偿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