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玲
上海的“滨水空间”会继续变美,日前举行的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十四五”时期,上海继续精雕细琢、寸寸用心,持续打造一批标志性节点、建成一批便民驿站、开放一批老建筑,让“一江一河”成为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
将上海美丽的岸线资源打造成市民的公共空间,以这样的“初心”,上海的滨水空间正变得越来越公共化、人文化。艺术、文化、体育、健身、亲子、休闲等功能的植入,更是让滨水岸线的人气值越来越强。
公共滨水空间需要保护,虽然这样的空间是培养公德最重要的场景,但当公德未有约定俗成的“版本”前,对公共空间的依法守护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代法治社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对公民行为约束的边界,也越来越受到市民的关注。当下,仅仅靠志愿者的守护,铭牌的提醒,恐怕还不足以保护类似滨江这样大型的公共空间,包括这里的设施设备、绿化花坛,以及各种艺术、人文元素等。
市民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姿态来享受滨水空间?不能做什么,有哪些限制性和禁止性行为,这一规范必须明确。有边界地享受权益,才能不侵犯更多人的公共权益。由此,方能真正还景于民、还岸线于民。
在滨水空间能不能遛狗、垂钓、放风筝?车辆能不能驶入慢行通道?捕捞和放生等行为及活动会不会被禁止?老厂房、老建筑开放后如何参观利用?市民驿站如何使用?许许多多的问题,都需要有答案、有界定。好在,“一江一河”滨水空间立法在加快推进,市人大、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司法局正在加快研究、携手推动滨水区域条例的制定工作,据了解目前已完成条例草案的起草工作,9月份有望进入审议议程。
依法享用公共空间的前提是依法管理,这不仅需要事前依法提醒,事后依法惩戒,更需要广大市民的依法监督和依法共建保护。依法治理,方能更长远地建设和守护好滨水岸线,为市民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美好生活的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