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周末校外活动还有哪些短板要补 上海话学起来 乒乓球打起来
第5版:上海新闻 2021-09-06
“双减”后周末去哪儿?市少工委依托社区打造“红领巾15分钟幸福圈”

上海话学起来 乒乓球打起来

参与社区微更新,用油漆彩绘休闲座椅

孩子和家长一起重新认识自己居住的社区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认领绿植

“双减”政策落地后的周末怎么过?是听好爸爸读一本书?还是走出家门听一堂“自然百科”?……上海借助社区公共力量育儿,正成为备受关注的周末“新风尚”。记者了解到,市少工委已在全市200多个街镇建立社区少工委,并将持续通过组建社区大中小队的方式,实现社区少先队组织全覆盖,而上海各个街镇社区正依托社区少工委,深入挖掘各类适宜亲子间展开的实践类活动,打造上海“红领巾15分钟幸福圈”,开启“共享育儿”模式。

据透露,未来还将推出“社区争章15事”,家长可与自己街道所在的社区少工委联系,提出需求或参与策划社区少年儿童活动。

共享父母

在社区能一起读书、做手工,还能学说上海话?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的“好爸爸讲师团”正式组建并“上岗”。发起人周浩有多重身份,他是业委会委员,也是一名全职爸爸。在周浩的引领下,原本在社区“潜水”的家长纷纷加入到互助育儿活动,充当少先队员们课余时间的共享“父母”。家长们不仅轮流担任志愿辅导员,还筹划日程安排,维持活动秩序。“父母更轻松更平和了,孩子也更快乐,更有收获和成长。这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周浩说。

同样的互助小组也出现在卓悦居居民区内,这里的自治品牌“妈妈议事会”已成立5年,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亲子活动。“双减”后,妈妈们又成立了乒乓球社团,带着孩子们动起来。

共享资源

为缓解年轻父母育儿压力,社区引入公共力量,提供场地、共享师资、搭建平台,拓展孩子成长空间。

昨天上午,记者在阳泉路健身广场看到,一群孩子在静安区河道所工作人员和家长志愿者带领下,正重新认识生活多年的社区:树上的知了、草丛间的蚱蜢长什么样子?路边的绿化树木有什么特性?

“有一次我偶然发问,是否知道身边树木花草的名字,却‘问倒’了很多孩子。这就成了策划今天活动的灵感。”临汾路街道社区少工委主任陈央说,“课堂不一定在学校或者屏幕上,也可以在家门口。”

宝山社区的少先队员上周末也很忙:带着爸妈练摊、参加应急安全训练、走访独居高龄老人、享受游戏大篷车。原来,宝山团区委为他们准备了“社区小先生”活动:7.8万余名少先队员人手一本“社区小先生”护照,上面有12个与社区生活有关的闯关项目,包括最美清道夫、堆物GOGOGO、社区美容师等。每完成一项就可以获得一枚印章。宝山铂金华府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秋芬说:“这些闯关项目,本身就是基层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我们一直希望社区青少年能参与其中,而不是做旁观者。”

共享幸福

2021年暑期,上海尝试创建“15分钟少先队社区幸福活动圈”,打造“三圈育人”模式:外圈有活动场地,提供阵地支撑;中圈有活动场景,提供内容支撑;里圈有活动体验,提供成效支撑。新学期“双减”落地,社区也顺势成为发展朋辈教育的平台枢纽。社区里不同年龄段的少先队员聚到一起,形成混龄教育的环境,让原本是家里“宇宙中心”的孩子,在小社会里学习沟通、协作。

让人意外的是,社区混龄环境还起到了心理“按摩”作用。浦东新区唐镇中学的潘艺蕾说,一次考试失利让她非常沮丧,但又无法和父母同学开口分享心情。“恰巧,在社区活动时和邻居姐姐‘吐槽’,得知她曾有过考得更差但迎头赶上的经历,瞬间解压不少。”

市少工委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说,“15分钟幸福圈”的探索,为“双减”后少先队员就近就便开展活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不只是孩子和家长的生活圈,更是他们的幸福圈。”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