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能
崇明岛上不少人也许不知,如今在崇明区港沿镇、向化镇和中兴镇及堡镇部分地区的二百多平方公里的范围,过去这里曾有个奇怪的称呼,叫做:“苦恼三千六”。那是因为这一带在1949年前,由于地势低洼,一遇长江汛期发大水(崇明土话叫潮没头),黄泥土构筑的江堤常常坍塌溃决,江水直冲而下,四周一片汪洋泽国,庄稼常常颗粒无收,逃荒要饭者无数。
为了对付洪水,村民们当年想出种种土法,其中颇为有效的一种办法是,在开挖的南北两条运河岸的中间,以3600步(约4.6平方公里)方圆的距离为一夹(相当于如今的一个村),各自独立抵挡洪水。但这种土法在大灾之年也常常失效,“潮没头”照样在这一带肆虐,灾民们四处流浪乞讨,“苦恼三千六”的称呼由此在岛上也慢慢地流传开来。
我的老家在港沿镇鲁屿村,因为离江堤很近,大水来时灾害首当其冲,是“苦恼三千六”中的核心区域。所以小时候我常听人说,我们村里出去不少要饭的灾民,只要一说自己是“苦恼三千六”出来的人,对方就会善良相助、慷慨解囊。那年头,只要说起“苦恼三千六”,家家都有本苦恼的账、难念的经。
1949年后,政府为改变“苦恼三千六”的面貌,拔除穷根,兴修水利。其中,北边长江沿岸地段,修筑了百年一遇的水泥堤坝;南边常塌陷的路基用水泥加固加实后固若金汤;西边有条小洋河加深加宽也足够蓄水防洪,从此长江洪水与这片区域再也无缘了。
“苦恼三千六”在现代这一带崇明人中,已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愿我的家乡人民生活越过越好,“苦恼三千六”,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