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人员流动性会有所增大,市民要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不到中高风险地区,减少人员聚集,做好个人防护。如果确实需要出行,一定要做好以下准备——
出行
戴好口罩 保持距离
“三件套”依然是个人防护最重要的措施。尤其是室内公共场所人员较多的情况下,更需注意防护,除了佩戴口罩外,还要时刻记得保持手卫生。洗手要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流水洗手。
外出时,要与他人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聚餐时使用公勺公筷。在咳嗽和打喷嚏的时候注意礼仪,用纸巾和手肘遮挡。如果身体不适,应尽量避免外出。
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冠肺炎的有效方法,有助于建立群体免疫屏障,保护个人和家人健康。市民应当及时接种疫苗。
平时保持居家环境清洁,勤通风、勤晒衣被,合理膳食,规律作息。
旅游
减少聚集 错峰出行
假期市民如要去商场、娱乐场所,应控制聚会人数,尽量减少聚集。减少不必要的聚餐,吃饭时使用公勺公筷,杜绝带病聚餐聚会。
有出行需要的市民,需提前查询了解目的地有无疫情发生,住宿是否需要准备核酸检测证明等,以免影响出行。可提前了解景区景点情况,提前网上预约,避开高峰时段,错峰出行。出行前,备足口罩、清洗剂、纸巾等用品,还可以适当备一些免洗手消毒液。
搭乘火车、飞机、长途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期间,建议全程佩戴口罩,并且尽量减少在途中摘下口罩的频次和时间。旅行期间,建议优先选择分餐制和自助餐,与其他用餐旅客保持适当距离。
对于正在上学的未成年人来说,假期仍建议非必要不离沪,防止影响节后正常上学。
就医
监测健康 及时就诊
正值初秋,早晚气温有所下降,需注意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受凉;节假日欢聚也需规律饮食。
密切留意疫情走势,返程后做好14天自我健康监测,同时关注同行人员的身体状况。有条件的话,返程后可主动做一次核酸检测。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不适症状,不要自行买药,要立即就诊,就医途中全程佩戴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