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上博馆藏亮相交大 广告 黄昏的颜色 大粮仓大厨房大餐桌走向大市场 报国之路虽殊  最终同归一途
第9版:综合新闻 2021-09-24
杨振宁在百岁生日特别提到与邓稼先的深厚友谊

报国之路虽殊 最终同归一途

“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志气相投 笙磐同音

9月22日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100岁的生日。在由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上,杨振宁发言中的这番话催人泪下。时光仿佛停下了脚步,又似电影倒带般牵出一段家国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古往今来,形容友谊之深都逃不过这两句诗。但杨振宁和邓稼先的友谊,远胜李汪之情。邓稼先小杨振宁两岁,从中学到大学,两人“默契”地总是在一所学校,虽在不同年级,却志气相投,笙磐同音。

1948年秋,邓稼先受杨振宁之父杨武之所托,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乘海轮到美国留学。当年10月,邓稼先进入印第安纳州的普度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核物理学。他的研究《氚核的光致蜕变》是当时的热点。仅用了不到两年,邓稼先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导师很欣赏这个来自东方的年轻人,想带他到英国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可邓稼先归心似箭,他想尽快回到新中国去。他有一种直觉:自己必须尽快行动,否则夜长梦多。在获得博士学位的第9天,他就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他的直觉没有错——本来与他同船回国的钱学森行李刚搬上船,就被扣了下来;而同船的赵忠尧到了日本也被扣下,后来经过交涉,才乘下一班船回到祖国。后来的故事家喻户晓,邓稼先为中国发展原子弹和氢弹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两弹元勋”之一。

为中国血统感到骄傲

另一边,1945年11月,杨振宁也漂洋过海来到了纽约。时代广场的车水马龙,俨然是与故土形成强烈反差的另一个世界。起初,杨振宁想跟随物理学家费米做实验研究,可保密限制让他无缘心仪之所。在另一位物理学家泰勒的建议下,他改变了想从事实验工作的初衷,转攻理论物理——于他,这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变。经历了最初的阵痛后,杨振宁的物理事业渐入佳境。

60多年前,几乎所有的物理学家都相信空间反演(宇称)不变性已经被实验确定时,杨振宁和李政道指出,在一大类物理过程中,宇称守恒实际上从来没有被检验过。他们给出了可以进行这种检验的一系列实验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下宇称是否守恒的实验途径……

1957年12月,两张亚洲面孔站上了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这的确非比寻常——诺贝尔物理学奖代表了物理学中最为重要的成就,得奖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很多人是在做出突破后数十年才盼来喜讯。可杨振宁和李政道在作出突破性发现后的一年就被授奖,固然因为吴健雄等人的实验及时验证了他们的想法,更是由于这一突破背后的非凡意义——用美国的原子弹之父、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的话说,“他们的发现,为困在黑暗的屋子里面的高能物理学家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此时的杨振宁,不过35岁。“我深深地意识到,广义来说,我是既调和又抵触的中西方文化的产物。我愿意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同样,我为能致力于作为人类文明一部分的、源出于西方的现代科学而感到自豪。我已献身于现代科学,并将竭诚工作,为之继续奋斗。”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聚光灯下,意气风发的他这样说道。

帮助增加国人自信心

之后又发生了很多故事。但时局的变化、父母亲的劝导、内心的羁绊,最终让杨振宁回到了故土——那是在1971年的夏天,中美关系刚刚解冻,杨振宁第一次回到了大陆。那一年,他与邓稼先已经离别了21年,他是多么盼望和青年时的挚友畅叙别情啊!

久别重逢,杨振宁问邓稼先在什么地方工作,可那会儿邓稼先如何能向好友公开呢,因此含糊地回答:“在京外单位。”杨振宁自然是一头雾水,他明白好友有难言之隐,所以之后交谈时,都尽可能避开谈论邓稼先的工作。不过,他心中的疑云却无法散去——他看到美国报纸上说,毛主席派了飞机到陕北把美国物理学家寒春接到北京帮助中国造原子弹,他想求证是真是假。在快要离开中国的时候,杨振宁终究是没忍住,向邓稼先发问原子弹是不是中国人自己造出来,没有经过外国人的帮助。

那年,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证实了我国的原子弹基本没有外国人参与。收到信时,上海市领导正宴请杨振宁,他的泪水瞬间夺眶而出。在座的人都不知道信上说了什么,更不知道杨振宁那一刻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动和自豪——中国的原子弹没有靠外力,更没有靠美国的帮助,而是靠中国人自己,包括像邓稼先这样优秀的中华儿女,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造出来的!在信的末尾,邓稼先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这也是开头杨振宁那番回应的由来。

2003年起,杨振宁回国定居并在清华大学任教,在培养和延揽人才、促进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他曾说:“一生中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我想我的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

今年5月,杨振宁将他的办公室和资料室内的图书、文章手稿、来往书信、影像资料,以及字画和雕像等艺术品(共计2000余件/册)无偿捐赠给清华,由清华图书馆接收并设立专室进行保管和展示。

“神州新天换,故园使命重。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这首“归根”诗是杨振宁回清华园时所作。他与邓稼先两人的报国之路,虽千里殊途,但最终同归一处。本报记者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