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园写意》(纸本水墨画)李磊
《阳光下的豫园》(钢笔水彩) 张安朴
开栏的话
十一长假扑面而来,文化休闲如何取舍?城市更新、文旅融合、建筑可阅读、网红打卡地——随着这座城的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提质增效,文化休闲的内容、方式也更为有意思且有意义。今起,我们推出“艺起走两步”专栏,希望挖掘出让市民走两步就可以发现的文艺活动、美的生活。例如去豫园看画家笔下的豫园,去宛平剧院看因越剧《红楼梦》驻演而形成的人间“阆苑”,去新天地感受天地音乐节里的天地之音,去城市空间艺术季“15分钟生活圈”示范点长宁新华街道坐上黄包车,“寻找新华路”……艺起走两步,美好生活来。
一百个人画豫园,一定会画出一百样不同的景致。沿着青石板路与白墙黑瓦,穿过几树阳光,循着隐隐的人声,便步入了豫园听涛阁,正在进行中的《阳光下的豫园——上海画家写生作品展》,汇集了张安朴、陈燮君、李磊、张传武等等16位艺术家们最新在豫园创作写生的80余件油画、水彩画、钢笔画、速写作品,描绘着豫园的景致——曲径通幽之间荟萃着古树名木、亭台楼阁、花圃水榭、名人字画、泥塑砖雕、匾额楹联。此刻的听涛阁外,正是一池秋水悠悠。
风格各异
豫园位于上海老城厢,是江南园林的代表之作,园内有穗堂、铁狮子、快楼、得月楼、玉玲珑、积玉水廊、听涛阁、等亭台楼阁以及假山、池塘等四十余处古代建筑。展厅听涛阁位于积玉水廊东,坐北朝南为两层建筑。其南部下为抱厦,上为雅室。其顶上塑一单腿独立的仙鹤,隔池南望涵碧楼。
画家张安朴的钢笔画水彩从各个角度描绘着豫园,张安朴透露,自己从小就非常熟悉豫园,豫园里一步一景的玲珑景致深深印在他的脑海中,因此他笔下的豫园是多变的,有亭台楼阁之胜,也有自然山水之美,还有绮藻阁室内的灯火辉煌。钢笔画注重留白,张安朴还在留白处填上了自己对于这幅作品的说明,寥寥数语,颇似传统书画作品中的题跋。
豫园听涛阁内,作品风格各异。画家张传武立足豫园、眺望浦东,让问世462年的豫园翘首“对话”中华第一高楼上海中心,一幅长卷《豫园·上海中心》勾勒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申城新貌,令人驻足神往。应小杰的《九曲桥》以横面俯瞰的角度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看视角,空无一人的桥,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又充满了声音。
书画传统
据了解,豫园馆藏书画文物近4000件,其中海派书画2000多幅。豫园不仅是秀甲一方的江南园林,更是一座立体式“实景博物馆”。“豫园”二字,就是明代文徵明的关门弟子、书法家王穉登所题。书画家董其昌、王世贞、莫是龙等曾在豫园赋诗题匾、挥毫作画。到了清末上海开埠,豫园更是成为书画家们的云集之地。
新中国成立后,豫园依然是上海书画家们的活动场所。每逢春秋佳日,海上书画名家常来豫园雅集,为豫园厅堂补壁。沈尹默、吴湖帆、贺天健、潘伯鹰、刘海粟、江寒汀、王个簃、唐云等书画名家,都在豫园留下过墨宝。近几年来,豫园听涛阁展厅经常举办书画展览,豫园成为海派艺术的重要展示平台。
昔日的豫园,位居上海之“眼”,厚植文化之“根”;今日的豫园,“藏”驻百年翰墨,“品”尽画里乾坤。流水依旧,假山依然;游人如织,日日如斯,喧哗尽处却是那掩藏不住的一处风华。
豫园管理处负责人表示,《阳光下的豫园》既凸显江南文化特色,也体现海派文化特征,还蕴含红色文化特点,描绘出申城百年巨变、改革开放新貌。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