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2日 星期五
外国设计师钟情“魔都”老宅爆改
第23版:创见 2021-09-29
爱时尚摩登,也爱市井烟火气——

外国设计师钟情“魔都”老宅爆改

让·菲利普·邦松居住和工作在一条弄堂里

亚历山大·查瑞用老房子改造的住宅

“隐居”杨浦区工人新村的安东·西比克

安东·西比克的34平方米居所

一台复古的电唱机为狭小的居室带来美妙的音乐

宽大窗户下的长排实木柜是储物空间,也是书桌

“上海设计师”巴蒂斯特·波胡

让·菲利普·邦松设计的“上海”系列搪瓷托盘

托马斯·戴伦为朋友改造的老宅

托马斯·戴伦工作室中的壁炉

◆琳恩

有这样一群外国设计师,他们年龄不同、背景各异,却无一例外地爱上了上海,爱上了爆改上海的老宅。他们在幽静的弄堂里享受着市井的温暖和烟火气,从中获得灵感,在“有故事”的老宅中上演各种设计“魔法”。 ——编者

“不一定要买新房,老房子也可以改造得很漂亮,很舒服。”参观了一位外国设计大师爆改的老宅,一位上海阿姨发出这样的感叹。的确,这些外国设计师用真实的设计作品改变了人们对居住的传统观念,让更多人对上海的“宜居”有了全新的认识。

老宅也宜居

上演花式“魔法”

十多年前,法国室内设计师托马斯·戴伦(Thomas Dariel)大学毕业,想为自己找寻施展才华的舞台,去过全球不少城市之后,他爱上了上海。仅带着一只行李箱和一台笔记本电脑,他兴冲冲地在上海落脚。这个决定果然没错,由于抓住了事业发展的好时机,大把的机会向托马斯涌来,而其中不少就是与老宅相关的再设计。“上海各种老宅中不同年代的生活痕迹,对我来说都是美妙而宝贵的事物。”

托马斯的工作室位于常德路,由一栋有百年历史的四层老宅改造而来。修缮之前,老宅阴暗破败,逼仄腐朽的木楼梯几乎难以承载托马斯的壮硕身躯。但他对岁月留下的斑驳,以及各色房客留下的“市井气”和“烟火气”十分着迷。通过查阅大量老上海建筑内装的资料,他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修复了细节处的“装饰派艺术”(Art Deco)花纹。不仅如此,他还刻意循着壁炉遗留在墙面上的痕迹,修旧如旧,在每间屋子的内墙上规划出一大块空间,勾勒出壁炉的形状。据他考证,这应该是这栋英式老宅最初呈现的模样。

整个改造的关键在于采光。为了解决采光问题,托马斯用透光的玻璃门替换了原先的木门,还在楼道里动用了浅色调的木地板和夸张的不锈钢镜子,让珍贵的光线在原本阴郁的楼道里“自由穿行”。他还在配色选择上花了心思,书架中间摆上两盏粉红色的明灯,从景德镇定制的陶瓷坐凳,被指定上了各种粉嫩糖果色的釉彩,每一间房间都刷上了厚重的色彩,摩登感油然而生。

在为好友改造市中心老宅时,托马斯也用了类似的手法,先是打通老宅的室内空间、走道和露台,让整个家看上去就像四通八达的迷宫;外墙用了清新明快的米白,大块面的铁艺玻璃门窗让室内光线变得通透;用达达主义风格的家居调整空间氛围。各种元素的混搭,让人产生了穿越的既视感。

无独有偶,亚历山大·查瑞(Alexandre Chary)在租下市中心一栋其貌不扬的小楼中的60平方米房子作为住宅后,也开始了改造“魔术”。他保留老房子原有的拱门结构,利用靠里的墙体,制作出类似拱形的空间陈列自己的作品。门的内侧定制了一层金属哈哈镜,每次路过照一照,都有不一样的趣味。同样是为了提高采光率,亚历山大采取的方法是在靠近厨房的墙面上开了一扇椭圆形的窗户。这样,站在厨房里也能透过客厅望见户外的绿植。用他的话来说,这个设计灵感,来自于苏式园林,以及上海文化极大的融合能力和包容度。

高地聚人才

大师定居工人新村

外国设计师爆改上海老宅的故事,在十多年里从未间断,他们散布于上海的大街小巷,与这座城市擦出了各种各样的火花。

比如,在上海生活了十多年的瑞士设计师让·菲利普·邦松(Jean-Philippe Bonzon)把自己的工作室和公寓安在了一条幽静的老弄堂里。作为家居设计师,他最重要的灵感素材库一是中国网友的家居晒图,二是观察邻居们的家长里短和生活习惯。“看到上海当地人的家的样貌,听他们讲一讲亲身经历的城市发展,能让我发现家具在实际环境里使用时存在的问题,这是大多数家具设计师不曾考虑过的,能帮助我设计出更契合日常使用习惯的家具。”由他设计的“上海”系列搪瓷托盘,原型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搪瓷锅碗瓢盆。

另一位年轻的法国室内设计师巴蒂斯特·波胡(Baptiste Bohu)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他坦言,是上海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给了他转型成为设计师的机遇。“我喜欢重塑老建筑的过程,”巴蒂斯特曾参与河滨大楼公寓、黑石公寓、枕流大厦公寓的改造设计。他的爆改法则是:尊重并尽量保留古老的建筑结构,将不同时代的文化融入设计方案。在一个老宅改造项目中,他将18世纪的家具和1970年代的家具进行混搭,把中式家具和法国的装饰艺术结合,获得许多业内人士的好评。他也自豪地宣布,自己是地道的“上海设计师”。

在许多外国设计师眼中,上海充满了不可思议的魅力和发展潜力。当上海成为汇聚全球创意的人才高地,设计界顶级大师也被这座城市深深吸引。来自意大利米兰的孟菲斯派影响全球设计界多年,其创始人之一安东·西比克(Aldo Cibic)由于要掺入本地社区更新改造,选择“隐居”杨浦区工人新村,可能是近几年设计界最迷人的故事之一。

“这是我住过的最棒的房子”,64岁这年,设计大师安东·西比克离开威尼斯的豪宅,带着2条裤子、3件上衣,搬进了洗衣店老板介绍的上海工人新村的一室户。一间小厨房、一间小浴室,外加一个兼做客厅、餐厅、卧室的房间,一共34平方米,这里也成为这位大师的爆改试验场。他用调皮轻盈的蓝绿色、浪漫跃动的红色,分别标记客厅、厨房与浴室,大窗户的长排实木柜是储物空间,也是书桌,而窗下的卧床上,使用的是由他妻子设计的亚麻床品。在爆改的小屋里住了半年,安东被这里的简单生活和社区浓浓的人情味吸引,他宣布:“我想一直住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点。”

“一位只在设计教科书上见过的大人物,居然就住在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老破小’里,而且还能通过对老房子的设计改造,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而且乐在其中,他真的改变了我们的很多居住观念。”一位设计专业的学生说出了许多业内人士的心声。这些外国设计师的爆改风格大相径庭,他们居住的老宅大多是租住,但他们怡然的心态、对烟火气的欣赏、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品质和品位的追求,带给了人们启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