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
魅
风
嚣
涵
虚
玄
澹
◆文 徐明松 摄影 金江波
与那些借风景慰藉一己乡愁的摄影师不同,金江波的风景摄影是一种借风景而具象化的思考,意在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它们不仅唤起对于故乡的思念,也唤起对于未来的想象。
——编者
大海、高山、流云、平湖、阔林、静流……在金江波的“大风景”系列影像里被幻化成玄幽、空灵、淡雅、沉郁、寂寥的意象世界。与他的现实题材纪实作品大相径庭的是,他将对摄影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转换成人与自然关系的冥想。如果说,他那些反映大时代下社会变迁的影像直击的是喧嚣的社会现场和城市景观,敏锐而震撼;那么,这些远离城市的作品表现的并非是唯美风景的表象,而是思考人类生存境遇的一场心旅,更为内敛而沉着。
自然是生命的渊薮,亦是生命的圭臬。中国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时空意识与西方人相异,静观寂照是东方美学极为重要的审美取向和意趣所在。所谓“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是一种审美,一种间隔化、距离化的美感养成。在视觉图像的间离表现里,获得一种充满空灵而诗性的意象,也揭示出艺术家对生命原乡的怀想。
金江波的影像运用了多重曝光,但这不是技术层面的炫技或只为好看的功利,而是通过这种时间性的叠合,与存在万千年的山川风物对话,获得更具时间属性的体验。在这里,我们与大自然共时、共生,倾听微风掠过、溪水淌过、流云飘过的声音,遥看青山雪岭依旧,旦夕晨昏轮回的生命渊薮。在一些画面中也有人类的“痕迹”,那些绵延的铁道和横亘的公路包含着另一个方向的隐喻,观众似乎能从中听见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抱怨“人类的失忆”。可以说,金江波以摄影的方式强调了风景中的时间因素,并且通过多次曝光的方式给予自然以充分表演的机会。通过摄影的多重曝光技巧,他重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江波曾经学习山水画的经历让他从中国绘画的审美取向中获得灵感和启示。“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因而有一种“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的豪迈与宏阔。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幽深微妙的生命情调在山水画里得到了充分的贯彻和体现。同样,江波宛若“巨嶂山水”的大幅面影像里呈现的月映万川、思接千载的宏大意象,在灰色、褐色等不同调性的底色上叠合成浑茫、悠长和沉郁的意境。以具有间离效果的视觉形态,蕴含了抽象意义的哲思,如同观看著名摄影师杉本博司的《大海》。江波的“大风景”影像契合了杉本博司所追求的——在“心灵的现场”寻找“人类意识的原点”,也呈现了他“我心即白云”的独特生命经验和视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