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今日电(驻京记者于明山)近日,《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发布,这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的一个新进展。国新办今天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念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中科院副院长张涛和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介绍加快推进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
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形成
林念修表示,国家发改委和上海市会同科技部、中科院等部门成立了推进科创中心建设办公室,坚持按季度调度协调,大力推动优势创新资源加速向上海集聚。目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概括为“三个重大”。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内核支撑,是促进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产出的战略高地。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批复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5年来我们持续发力,一手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一手抓重大创新平台,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全球影响力、竞争力和显示度持续提升,原始创新能级也在进一步强化。一是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飞跃。以重大任务实施、重大平台建设为牵引,布局了上海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张江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种类最全、综合能力最强的光子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产出了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成果。二是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在张江建设的李政道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为原始创新策源提供了重要支撑。
■产业创新高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 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创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上海的战略任务和重要使命。我们一方面强化顶层设计,研究编制了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方案,这三个方案已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并且在全面推进落实。另一方面,狠抓成果产出。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突破,产业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集成电路先进工艺实现量产,自主研发的装备材料取得突破,先进分子成像等高端医疗影像设备上市。三大产业创新高地不仅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也为保障全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支持上海围绕政府创新管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分配、创新投入、人才发展、开放合作等方面开展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各项试验任务顺利完成,在全国复制推广的56条改革经验举措中,上海市贡献了12条,位居全国前列。在全面创新改革的同时,我们聚焦束缚科研人员的“细绳子”,坚持“小切口、大突破”,开展了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试点,在技术转移、机构改革、技术转移人才评价等方面大胆探索,7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完成了5项,其余2项也在积极推进中。
通过“五个强化”塑造“五大优势”
吴清表示,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的方向和任务。到2025年,上海将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规划》包含了8项核心指标:比如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将达4.5%左右,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达12%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0件左右等。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上海科创中心将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为主线,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更多的原创性突破,在若干战略必争领域和优势领域,要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赋能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全面打造数字智慧城市、安全韧性城市、绿色低碳城市、健康活力城市,彰显城市创新文化。充分发挥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加快形成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重要枢纽。
吴清表示,主要通过“五个强化”来塑造“五大优势”——
一是强化基础研究。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加强能力建设、条件保障和前瞻布局,构建原始创新先发优势。
二是强化科技攻关。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八大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以及战略前沿技术,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优势。
三是强化人才服务。把握人才发展规律,进一步落实好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实行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完善激发人才活力的体制机制和开放包容的环境,以张江、临港等区域为重点,构建创新人才的集聚优势。
四是强化集成改革。推进科技金融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应急体系、科研诚信等方面的建设,构建创新治理制度的优势。
五是强化开放协同。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更好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合作与竞争,构建全球创新枢纽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