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美丽校园 建筑成诗
第14版:夜上海 2021-10-11

美丽校园 建筑成诗

上海交通大学老图书馆

新民夜上海 越夜越精彩 八小时之外,大好休闲时光,兜兜逛逛、看戏听歌、运动健身、血拼美食。引领时尚,廓清风气,更多精彩,尽在新民夜上海!

易蓉/文 孙中钦/图

意无涯

随着苏州河步道华政段的贯通,又一座大学校园的历史建筑以更亲近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向大家诉说建筑里曾经沉淀的历史故事。上海有1000多处优秀历史建筑,其中近100栋坐落在高校的校园里,集中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军工路校区、复旦大学邯郸路校区、复旦大学医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等,它们承载着城市记忆,为一代代莘莘学子构筑精神家园。

申之魅

1 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

位于万航渡路1575号的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曾经是诞生于19世纪末的圣约翰大学校址所在。古朴典雅、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群散落在校园里,交谊楼、格致楼、六三楼、40号楼、东风楼等27栋建筑组成的建筑群格局完整,于2019年10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从苏州河滨水步道一路走来,老建筑与苏河美景互相呼应,相得益彰。步行其间,便能领略深厚的建筑魅力。作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学校园,华政长宁校区配合苏州河景观步道贯通,也以此为契机,通过建筑呈现镌刻于此的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70年新中国法学教育历史印记。

沿步道掠过思孟园,扇形大理石“弹硌路”映衬着不远处的格致楼,它落成于1899年7月,迄今已有120余年历史。5年前,华东政法大学对格致楼进行历时10个月的修缮,这是圣约翰大学历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护法“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修缮复原的工程。西式的外廊,中式的屋脊飞檐翘角,与校园内其他建筑一样,格致楼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走进建筑,木质地板上留下咚咚的脚步声,仿佛叩响时光的回声。近日,这里正在举办《“苏河明珠”——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历史文化展》,用图文影像诉说着校园故事。

交谊楼就在不远处,底层的石材外立面衬托着红色砖墙和绿色琉璃瓦屋顶,很有特色。1929年12月落成的交谊楼,原名交谊室,它在1949年5月25日——上海苏州河以南地区解放的第一天,成为“三野司令员指挥淞沪战役的第一宿营地”,在上海解放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校里最老的建筑之一——怀施堂,建于1894年的四合院建筑,面积达5061平方米,正面有一塔楼,后安置了一口大钟,成为钟楼。1951年3月,为纪念“民主战士”、圣约翰大学校友邹韬奋,怀施堂改名韬奋楼;1995年11月,为纪念邹韬奋百年诞辰,其半身铜像在韬奋楼内落成。

此外,中国第一个现代化大学体育馆体育室,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前身——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办公旧址所在的26、27号楼也不容错过。

2 “声”入人心·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群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坐落于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的老图书馆、执信西斋、文治堂、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等16处文物,也令这座校园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所跨越3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办学地不变的早期高等学府所在地。

除了扫码“阅读”建筑,近年上海交大打造《循声探秘·声动交大》校史情景剧,探索通过沉浸式体验,为建筑赋予全新生命力量。身临其境的声效和音乐设计,结合现场实景表演,令那些遥远时光长河中的历史的片段被建筑串联,让行走于今时今刻的人仿佛穿越时光,与这些建筑里来来往往的师生擦肩而过,目睹一代代治国英才、科学大师、实业巨子和文化精英力撑国家发展。

古朴的老校门建于19世纪末,朱门碧瓦、雕花檐角展现浓郁的中国宫廷建筑风格。当时,华山路另一侧就是法租界,从校门天天望见被侵占的领土,这座中式校门树起国人坚定而无声的抗争。

一切的起始原点是中院,它也是目前校园里唯一的一栋建成于19世纪的教学楼,南洋公学的特班、师范班和中学部都曾使用过。三楼60号是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蔡元培的寝室,学生常被叫来这里谈话、讨论学业;李叔同、邹韬奋、黄炎培、邵力子、谢无量,教育家孟宪承、廖世承,物理学家胡刚复,数学家胡明复,文学家陈源、经济学家祝百英、翻译家高尔松等都在这栋建筑中学习、生活过。

邬达克设计的工程馆充满了工业时代的元素,同时体现了从古典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装饰艺术风格。这栋建筑见证了许多重要时刻——无线电发明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马可尼到访,与交大教育者在工程馆草坪竖起象征开创无线电课程的马可尼铜柱;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教授玻尔在这里发表关于原子模型理论的前沿学术演讲,也是中国第一讲;此外,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也曾经在这栋教学楼里就读……

从起初文艺复兴风格的中院和老上院,到康白渡风格的新中院和巴洛克风格的老图书馆,再到装饰艺术风格的工程馆和学院派风格的体育馆和总办公厅,以及大门的民族固有式和大礼堂的国际式、新上院的社会主义民族风格等,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各异,但校园的整体风貌和谐统一。

3 荣光之地·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拥有43幢历史建筑,军工路校区的36栋组成了沪上高校校园中最大的一片历史建筑群,这些老建筑不仅是师生学习、办公、生活可使用的空间,也是可阅读、可亲近的育人平台。

正对军工路校门的湛恩大道一侧,分散着相继建成于1915-1936年间的14座独立小别墅,它们建筑风格相似而布局各有特色,屋前有小径互通,构成了“沪江国际文化园”,供国内外、校内外师生交流、体验多元文化。

其中有一栋还是“校长的家”——经过精心修复及历时一年多的精心筹备,刘湛恩烈士故居红色文化主题馆今年开馆,建于1922年的优秀历史建筑重现红砖白窗,仿佛回到当年的样子。这里曾是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爱国志士刘湛恩的住地,校长家的大门打开了,欢迎师生来“做客”。刘湛恩故居成为展示、传播学校百年红色文化的“初心之地”和“荣光之地”,“热血铸丰碑”和“丹心向春晖”红色文化主题展讲述刘湛恩教育救国的故事,呈现从沪江大学到上海理工大学,一所大学代代师生笃行奋进的足迹。

此外,建造于1908年的思晏堂是校园里最“年长”的建筑,现为校长办公楼,曾作为教学楼使用,郑章成、陈中凡、吴经熊、徐志摩等人曾在这里求学。

在高大的杉树间穿行,在历史建筑间漫步,多元的呈现形式为老建筑构建新的“对话”方式,令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悠长。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