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浸艺术  进内心
第17版:夜上海 2021-10-13

浸艺术 进内心

◆徐佳和

意无涯

不是所有“黑盒子”+投影的形式都能称之为沉浸式展览,“沉浸”不能停留在表面的体验,目前国内众多沉浸式展览存在良莠不一的情况。大多数展览只是运用了数字化的呈现方式,在艺术氛围、文化内涵、沉浸体验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那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沉浸式展览呢?传递文化观念,表达人文情怀,通过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将观众更好地带入到作品中,引领观众思考展览背后的内涵,这才是“沉浸”的真正意义吧。

申之魅

在科技快速发展、设备更新迭代的情况下,那些能让枯燥难懂的艺术作品变得更为生动,让观众与艺术家、作品之间产生互动的沉浸式艺术展正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受到众多年轻人的追捧。频频在展场拍照,艺术作品声光电的效果也让“拍照”的行为成为艺术作品的一个组成部分。

沉浸于“声光电”跨越虚拟与现实

“不准停电”可以是一句戏谑的口号,一项冰冷的规则,也可以是一声明确的指令,象征着新一代青年对自身意志力的考验,也象征着他们敢想敢玩的创作风格与处世态度。正在静安区明当代美术馆进行的“不准停电”展览包含了20件“青年科技艺术扶持计划”晋级作品,以及10余位新媒体与跨学科艺术家创作成果,用大量的光电与互动场景,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沉浸式的交互科技艺术世界,体现了科技与艺术双向发展所带来的无限可能。展览分成“自然之力”“人类之力”“机器之力”“线上入口”四个展区,有着扑面而来的科技感,与沉浸参与其中的体验感。

每件作品皆从不同角度探索了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和连接,置身其中,感官互联。

面对无形的风,湖畔媒体实验室诗意化地将上海之风通过计算机编程转译为多彩的光影运动。刘晓丹和霍书婳所在的科技艺术实验室则将疫情时期武汉的风速、风向及空气质量转化为驱动机械的数据。艺术家感受自然,并在其中得到启示——“自然”是被人为定义的。艺术家龙盼带着问题意识进入被污染的田野,将深藏在植物体内的铜提炼成了一串诗意的风铃。

作品《微博之眼》将微博数据可视化为一个巨大的瞳仁,越是讨论激烈的话题,会形成愈发艳红的天眼,给人以巨大的冲击感。刘佳玉则运用了3D投影技术将水流与山体虚实并置,并利用“镜屋”将空间延伸,使步入其中的观众沉浸于自然的无限之中。机器对人的模仿性与人的行为关系万千,人造机体在某种程度上即作为人类身体感知维度的延伸,也成为了反观自我的映像。

通往展厅二楼的阶梯也是一个连“虚拟世界”的端口。线上/线下游戏《流动相依》通过声感系统,配合着两侧的LED滚动广告将观众带入线上游戏空间,使得展览在另一维度得到延伸。此作品作为入口,紧随其后的就是NFT的互动展区。艺术家从当代艺术作品的阐释里提炼出大量词句,通过“当代艺术驱动器”将其进行随机组合,约有680000条指令投掷于空间中。

沉浸于“色彩”进入万花筒内心

西班牙艺术家奥田·圣·米格尔在上海久事艺术空间,用色彩结构空间奏响一首“卡奥斯狂想曲”。这也是奥田在上海的首次展览。

在“卡奥斯狂想曲”里,观众不仅可以欣赏到一个由各种绘画、雕塑、混合媒介作品、装置与介入构建的“有机”空间,同时也将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奥田用他的艺术语言在外滩的历史建筑中创造出全新的空间体验感。长达6米的《爆炸头》装置作品,躺倒在地的巨大装置,让观众不由自主地歪过头去,从而“强制性”改变大众在展示空间中的观看习惯,促使人们变换着观看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思考的角度。这种因作品、空间与观众三者间产生的连锁反应,体现了一种全新“看与被看,展示(展品)与承载(展厅空间)”之间的关系,正是奥田构建的视觉世界中最具特点与力量的所在。

在作品《万花筒隧道》中,奥田用饱和色彩创造闪烁分离的标志性意象,呈现其过往创作的作品,包括创作初期所用的字形,经长期积累演变所形成的几何图案。通过图案的不断变化,形成了一个具有万花筒视野的空间,参观者进入其中,就像进入了万花筒的内心。

《宇宙连廊》中,打造了一个让观众失去时空概念的沉浸式艺术空间以寻找能量的连接,代表着时空中多样性的彩色线连接着随机的彩色波点,让人在看似无尽的通道里迷惑,不知道它们来自何处,又终将去往何处。

行有迹

“不准停电|do not blackout”

时间:即日-10月17日

地点:明当代美术馆(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卡奥斯狂想曲

时间:即日-10月24日

地点:上海久事艺术空间(中山东一路18号2楼)

蔡国强:远行与归来

时间:即日-2022年3月20日

地点:浦东美术馆(浦东新区滨江大道2777号)

八小时之外,大好休闲时光,兜兜逛逛、看戏听歌、运动健身、血拼美食。引领时尚,廓清风气,更多精彩,尽在新民夜上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