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创意设计让犄角旮旯变身“金角银边”
第22版:创见 2021-10-13
重新发现城市“边角料”的价值——

创意设计让犄角旮旯变身“金角银边”

高架桥下的篮球公园

高架桥下的“火龙果色”休闲设施

高架桥下的健身步道

利用边角之地改造的创智农园

概念设计作品《旋转》,静安区“八佰秀”园区一角

狭窄的青年共享空间

青年共享空间延续“窄弄”风格的会客区

创智农园内的水塘

创智农园的俯视图

◆琳 恩

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成了很多人的“健身黄金周”,这不仅是因为人们对于身心健康越来越重视,更重要的是在上海,健身休闲设施越来越多。而承载这些设施的,很大一部分是被重新设计利用的城市“边角料”。由犄角旮旯变身而来的城市“金角银边”,正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遍地开花。——编者

当大拆大建成为过去时,打造人性化城市,塑造人文气息,让人情味生活回归,发掘城市“犄角旮旯”的价值,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命题之一。比如,普陀区中环路位于云岭西路至苏州河段的桥下空间,原本是周边居民避之不及的垃圾清运车停放点,如今,这里摇身一变,成为篮球公园,吸引了上万人次的球友光顾;再比如,在几位青年建筑师的联手之下,永嘉路一处挤在两幢3层旧式花园洋房的夹缝空间,从快递工作站变成了青年共享空间,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各种与街道特征相呼应的抽象符号的运用,使其成为都市会客厅的新标杆。

一方面,上海正大力布局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让不少城市闲置空间和社区边角空间焕然一新;另一方面,近些年,由一些设计师发起、市民自发参与的“微空间复兴计划”“城市旮旯计划”等关于城市“边角料”空间的微更新计划,也在以小规模、低影响、渐进式的改善方式,诠释“诗意栖居”都市生活的新内涵。

“微更新”有大作为

“我们希望以建筑师的视角寻找遗留在城市中的边角料空间,将新的、弹性插入的空间系统叠加在现状之上,激发其成为可视、可用、可停留、可共享的独特场景。”经过几年的项目实践,建筑师宋佳威与灰空间建筑事务所发起的“城市旮旯计划”在业内已小有名气。计划的代表作之一,永嘉路青年共享空间设计改造项目颇为引人注目。

这个项目位于市中心的“衡复风貌区”,这里老洋房、老公房、自建房混杂,项目面积仅30平方米,原本是快递工作站。灰空间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们希望通过创意设计将公共空间以“窄弄”的形式延伸到建筑内部,同时还要让共享空间的会客区延续所在街道的特征,与街道的文脉融为一体,其设计改造难度可见一斑。

为了将“旮旯”会客区打造成弄堂口的休憩场所,建筑师们特意选择了带有符号特征的窗扇、壁灯以及在吊顶下方纵横交织的线条灯,以现代极简设计手法,呼应人们记忆中的申城悠闲弄堂生活。“这栋建筑所在街区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边界挺模糊的,晾衣竿将天空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方块,雨水管、燃气管在墙面和空中游走,植物攀爬入室,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相互入侵,彼此博弈。”项目主创敏锐地捕捉到了弄堂空间的特点,顺势而为,在设计再造过程中选择了“半开放”的建筑语言,以帆布雨棚包裹建筑的主入口以及露台,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空间和视觉上的缓冲,将公共与私密空间在巷道尽头的这片犄角旮旯中相互融合。

城市更新,不外乎微小和宏大两种主题。作为对宏大主题的有力补充,微小的犄角旮旯再造也可以奏出令人赞叹的时代强音。永嘉路青年共享空间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普陀区中环路的桥下空间改造则是另一个典型。这里除了有吸引众多球友的篮球公园,更多的公众关注来自于空间的艺术感。设计师在此地化身色彩大师,绘有色彩明快的火烈鸟图案的高架桥柱被整体刷上了“火龙果色”,健身步道也相应调整成了同色系,渲染出一片人与景观、与色彩彼此交融的都市慢生活氛围。

“金角银边”便民利民

当然,除了在视觉上追求亮眼之外,设计师们在挖掘城市“边角料”空间的价值,使其变成“金角银边”的法则,还在于以人为本,让公众真正参与到空间的再造中来。桥下空间之所以再度被人们所重视,是因为其破解了老百姓关心的“健身去哪儿”的难题。而为人们提供一片亲近自然的都市田园,以绿为媒再造“熟人社会”,则是都市闲置荒地价值升级的捷径。

将杨浦区中成智谷中狭长的荒地改造为都市田园,设计师刘悦来和他的团队用了三年时间。这片荒地保留着一部分淞沪铁路支线的铁轨,因为无人看管,一度是垃圾堆放处。刘悦来他们秉持把废弃铁道变成食物森林的理念,在铁道边种下了蚕豆、油菜、蓝莓、桑葚、枇杷、丝瓜,园区里草坪割下的草就铺在地里,作为肥料。绿地上的几间集装箱,改建成了自然教室,一侧的水泥墙则成了孩子们涂鸦创作的园地。看似简单的设计却成就了都市中难得一见的自然风景。大人们带着孩子来收菜籽,孩子们在这里观察鸟巢,用捡来的树枝为小鸟搭窝,园林工人修剪下的柳树还真的在这里“无心插柳柳成荫”。

用刘悦来的话来说,这样的犄角旮旯空间改造,“表面看是景观增添、环境更新,但背后是社区凝聚力的建设,是群众社团的出力”。继中成智谷菜园之后,刘悦来和他的团队以同样的理念在上海的其他社区,利用“边角料”之地,打造出了“创智农园”“百草园”“疗愈花园”“弄芳园”。用他的话来说,比起设计本身,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设计带来的管理方面便利性,才是“金角银边”的价值所在,很大程度上考验着设计师的智慧。

让那些在公共生活中缺席的“边角料空间”转变成市民个人生活与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唤起人们对所居住城市、社区的归属感,上海城市“边角料”“犄角旮旯”的再造设计正渐入佳境。

不过,也有设计师指出,在“边角料”的设计再利用方面,上海仍有不少可探索的空间。比如,可以利用高架桥的悬空高度设立天幕影院;再比如,可以赋予微型广场“流动图书馆”“移动博物馆”“街区历史展示馆”等更多功能。令人庆幸的是,上海的城市“微更新”从未止步。人们在高架桥下已经可以看到艺术亭、桥下剧场、儿童乐园,故事墙等各种“城市家具”和装置。

毋庸置疑,以人为本的城市“金角银边”还在悄然升级。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