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6日 星期四
你的文化“菜篮子”想放哪些“菜”? 《黎族家园》让你大开眼界
第14版:文体新闻 2021-10-21
一幅传承民族美好梦想的音舞长卷

《黎族家园》让你大开眼界

蕉叶婆娑下,黎族少女手捧陶罐、织锦翩跹起舞;热带雨林里,黎族男子手持弓箭勇敢狩猎……日前,原创舞蹈诗《黎族家园》从海南远道而来,亮相上音歌剧院,在金秋十月的上海刮起一股热烈的黎族风情。

1 黎族风情

《黎族家园》由序幕《印迹》、上篇《帕曼和拜扣》、中篇《山兰与吉贝》、下篇《黎乡三月三》和尾声《啊!小帕曼》组成。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演出,将黎族人民拜神、狩猎、制陶、舂米、饮酒、织锦等生活场景与音乐舞蹈艺术结合,呈现一幅关于家园与爱的美丽图景,一幅传承民族美好梦想的音舞长卷。

收获最多掌声的,要数80岁黎族阿婆吉开色(见上图)的亮相。她不仅是国家级非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和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者,还熟练掌握黎族哈方言和银饰制作技艺。“泥巴呀泥巴,别叫泥粘手,做成陶罐装米酒,飘香千万里……”空灵的黎语歌声中,制陶女围绕着吉开色阿婆起舞,阿婆则心无旁骛,专注地对黏土进行拍打、塑形,以原生态的方式,展示古法制陶工艺。接下来的演出,阿婆又多次走上舞台,接连展示织锦技艺和银饰制作技艺。

“我们想把多彩的黎族文化,分享给全国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饰演“大力神”的演员何子平这样说。何子平是黎族人,但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他,在加入剧组前,对本民族的文化也并不了解:“很多像我这样的黎族青年,生活习惯早就被改变了,只有去到少数民族聚居的村落,才能找到最传统、纯正的黎族文化。我们每年都要进行多次采风,对我来说,就像是在‘寻根’。了解黎族文化、将它发扬光大,是我作为黎族人、作为海南人,同时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的使命。”

2 现代表达

为了将散落在生活方方面面的黎族文化元素搬上舞台,集合成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黎族家园》采用了不少现代化的表现手法。编导、主要演员刘子秀介绍:“比如在舞蹈的尾声,我们有一段不停转圈的舞蹈。它并不是黎族人原有的舞蹈动作,而是一种现代意象的表达。一圈又一圈,象征着年轮,一年又一年,欢快的脚步和鼓点,都寓意着脚踏实地的黎族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以现代的舞蹈语言解读,更凸显黎族文化的质朴和绚烂,也更能打动生活在都市之中的上海观众。一批上海音乐学院的学子结伴前来观演,舞台上自然、澎湃的艺术力量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2021级音乐学专业学生高瑾之专注于欣赏黎族的民族音乐:“跳动的旋律、独特的风味,让我仿佛置身黎族村落。有机会我一定要去一趟海南,听听那里还孕育了多少音乐惊喜。”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多媒体专业学生胡泽赟则认为演出打破自己的想象:“前后幕布营造的裸眼3D效果,在现代舞剧中很常见,这次却是和原生态的表演结合,竟也毫无违和感。还有直接把非遗搬上舞台的做法,很新颖,也很能让人体会到黎族人的智慧和特点。”

3 上海舞台

演出结束,导演蒙麓光长舒一口气,他说:“平时这台演出,合成就需要3天的时间。但是这次我们连卸货带装台再加上合成,一共只有3天。我做这行几十年,从来没有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这样的作品。要不是在上海,有政府、剧场、专业团队的配合,估计我们根本完不成这个任务。这是一个奇迹,上海创造了这个奇迹。”

此外,上海观众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开放、包容,以及对不同的美的欣赏,也让蒙麓光赞不绝口:“来之前我们担心,文化差异比较大的上海市民能否接受这部作品。但他们热情的掌声,是对我们演员和整个创作团队最好的鼓励。”蒙麓光透露,11月4日、5日,《黎族家园》还将作为“演艺大世界,艺聚大上海”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季剧目在上汽·上海文化广场再次上演。那时,剧组不仅会再度打磨作品、奉上精彩表演,还会带来海南特产款待上海观众,他们还计划中场休息时让吉开色阿婆继续在台上展示,让大家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黎族非遗。

据悉,11月的演出还将推出全场80元的优惠票,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促进沪琼两地人民的文化交流互鉴。 本报记者 吴旭颖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