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荡岸线生态修复贯通工程,示范区“生态底色”又上台阶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新一批41项制度创新成果破土而出、65个重大项目全力推进、一大批优秀市场主体和优质要素资源参与建设……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即将迎来揭牌两周年之际,示范区执委会交出了一份让人振奋的“成绩单”。
带来越来越多便利
“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示范区揭牌的第二个年头,又有41项新的制度创新成果破土而出,聚焦规划管理、生态环保、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在今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起这些成果,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示范区理事会秘书长、执委会主任华源如数家珍。
在规划管理领域,聚焦省际毗邻区域统一规划体系,形成5项新成果。比如,针对跨界地区在制定统一规划中标准不统一、空间不协调的问题,出台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率先实现跨省域空间规划“一套标准管品质”。
在生态环保领域,聚焦巩固示范区生态绿色本底,形成5项新成果。比如,针对跨省域环评办法各异,开展示范区环评制度集成改革,实施“正面清单”制,凡是两省一市各自已豁免环评管理手续的事项,在示范区内均可豁免,实现最大范围简政放权。
在项目管理领域,聚焦打造便捷高效投资环境,形成3项新成果。比如,最近,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心支持下,设立示范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并为示范区投资项目统一赋码“310052”,实现跨省域项目便捷审批和高效监管。
在要素流动领域,着眼于畅通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13项新成果。比如,率先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首批纳入服务机构615家、服务资源25000余项。又比如,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出台首个跨省域人才“十四五”规划,推出职称联合评审、专业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政策,破除人才流动的瓶颈障碍。
在财税分享领域,对不同行政主体的核心利益问题迎难而上,形成2项新成果。比如,出台示范区跨域财税分享实施方案,按照“增量起步、资本纽带、要素分享、动态调整”原则,在水乡客厅开发建设、跨区域协同招商、跨区域企业迁移等方面明确了财税分享路径。
在土地管理领域,聚焦土地指标等焦点问题,形成2项新成果。比如,出台示范区建设用地机动指标统筹使用操作办法,探索建立周转指标机制,解决项目等指标、指标跨区域统筹等问题,率先实现跨省土地资源统筹使用管控。
在公共服务领域,聚焦服务资源跨域共享,形成5项新成果。比如,针对三地服务事项和标准各异等问题,推出第二批13项标准统一和互通共享的公共服务项目清单,涵盖卫生健康、医疗保障、政务服务等六大领域,提高群众获得感。
与此同时,第一年形成的32项制度成果也进一步落地见效。跨域规划和项目的统一规范管理、跨省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的组建、示范区参保人员均可享受异地就医免备案、跨省公交开通6条线路……越来越多企业和群众感受到了一体化带来的便利。两年来,示范区已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在长三角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发挥了引领作用。
65个重大项目全力推进
一早,家住吴江在青浦上班的李先生手持社保卡,在示范区1路公交车上刷卡上车,事先开通了社保卡小额免密支付功能的他,可以凭社保卡享受两地的公交出行优惠。作为示范区重点推进民生服务项目,以社保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机制已覆盖283万居民,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实现“同城待遇”。
不仅如此,沪苏湖铁路示范区段、上海轨交17号线西延伸段加速推进,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等前期工作抓紧开展,新打通复兴路—曙光路等省际“断头路”……12个互联互通项目的重点推进,构建起示范区跨界联通新网络,市民出行更便捷。
生态绿色是示范区的底色。过去一年,10个生态环保项目重点推进,环保内涵有了新的提升。“太浦河共保联治示范段完成22公里生态绿廊建设,在共同提升水环境、美化水岸景观过程中,三地深化‘联合河湖长制’,跨界共治一方水。”
水乡客厅重点项目正式开工,“一厅三片”建设全速推进;华为、英诺赛科等一批重点企业在示范区联动发展;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复旦大学创新学院等一批重大平台加快在示范区落地……“来自两省一市的47名执委会干部和两区一县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活力迸发,正以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全身心投入到示范区建设的火热实践中。”华源表示,下一步,执委会将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提升协调服务水平,在推进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提升高质量发展动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发挥项目投资综合效应、实践共同富裕等方面继续探索创新、攻坚发力,推动示范区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