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民
常有朋友问我,年少时什么事给你印象最深?我会切断所有伤及往事的思绪,独独让给“排队”这件事。朋友诧异,这事太常见了,差不多是那个年代的标记,对你有那么重要吗?我内心丝毫不会犹疑,我的修行莫非是从那事那时已经开启吧?至今,我恍若还在排队,它是我生命里程中极其看重的一个逻辑:上学、参军、从警、乃至退休,仿佛都在自觉不自觉地铺排人生。
那年代,排队司空见惯,买什么都得排队。不是你有钞票就能得到,况且,各个家境都相差不多,想得到还得靠排队。至于有没有资格排队,手里还需要捏一把花花绿绿的票证。
我生长在那个年代,同龄人都免不了排队那个俗。排队也许没什么讲究,却有些名堂,没那经历,你说不上来。
首先,你得耐得住时间的煎熬,在无数次等待中磨砺性气。上初中时,我作为家中男孩,父亲每每唤我凌晨就起床去菜场排队,开市时父亲才会替换我买菜。尤其冬天凌晨,父亲准会拧我耳朵,将我从温软的被窝里拖出来,顶着寒风赶紧往菜市场跑,到菜场时,各个摊位前早已人声鼎沸,很多人已在排队。黎明前夕,天色漆黑,站在排队人群里身子骨瑟瑟发抖,那几个时辰恰好年少贪睡,却不得不呆在冰冷无奈的时光里排队等候,此种情景刻骨铭心。排队,让我品味了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长大后,很多挫折能挺过去,想必得益于那时排队的煎熬。
其次,排队让你看懂了人情世故,替你完成了最初的修行。汉代《淮南子·时则训》谓春秋为规矩,人生若不枉付春秋,循规蹈矩是做人的一把尺子。先来后到,依次而行,排队恐怕是最简单的做人规矩。过往无数次的排队,多半遇到有人为图一己之利,不守规矩,厚着脸皮变着法子插队,争吵相骂有之,挥拳动粗有之,当然,也有谦让互助者,潜移默化间,已然见识人性的善恶美丑。你想成为哪一种人?排队如同一部特殊的教科书,不啻在一次次检点和训练你的为人规范,人身上的文明素养不就是从这里一点一滴培育生长吗?规规矩矩排队,灵魂总不会落伍。
排队还使人增长灵性,这是我的体悟,兴许会遭人嘲笑,再简单不过的排队,居然整出不着边际的论调。其实,生活处处是学问。那时排队买菜,一个孩子要兼顾多个摊位排队,年少机灵,我同前后排队的人达成默契,放一只篮子或置一块砖头,顶替人的排位,然后,委托其中一人看管,在别的摊位以此类推,彼此互助互利,最后,不但顺利买到了想要的荤腥蔬果,内心还收获了人际信任。“贴墙排队”也是我在排队中琢磨出买电影票的妙法。那时,人人向往一张抢手的电影票,排队购票要凭气力,排好的队伍,开售时大都被哄得凌乱不堪,人群争先恐后,那架势似乎玩命,挤不过别人就学乖,我发觉贴着窗口墙面排队,不管人群怎么拥挤,只会顺势把你推向售票口,让你美滋滋地争得一张票。但也让我留下遗憾,记得买一张《地雷战》影票,脸被挤贴在墙壁上,硬是蹭下一块皮,至今印迹犹存,算是排队给我带来的一段岁月留痕。
迫于那个年代物质贫乏资源有限,人们排队不得已而为之。而如今,借助互联网,你想要的东西,花几个钱,竟会有人送上门来。那天约全家人看热门电影,女儿指点手机,当即在家下单买票,一家人笃悠悠地去影院,在取票机屏上轻松取票,然而内心却隐约不爽。在我看来,从前仰慕不易追求,当今崇尚唾手可得,说真的,不经历过往,无法珍视当下。
我经历的最有趣的一次排队是买书。1978年改革开放,人们渴望读书,新华书店出售一批文学名著,那时我人借在团部通讯报道组,团部一班爱好文学的首长开了一批书单,委派我回上海买书。书店告知排队每人限额购买,我怕辜负期待,拖着父亲和两个妹妹通宵排队。买书的队伍蜿蜒绵长,前晚就排队还是拉在后面,感觉没指望了。没料想,我一身戎装惹人眼目,书店经理推荐我维持排队秩序,暗示会给“特殊”照顾。我有些害羞为难,经理说已同大伙商量好的,排队的人没意见。大伙信任解放军,维持秩序当仁不让,可叫经理开后门假公济私买书着实违反纪律,想好了,自己不能给军人蒙羞。好在运气不差,终于轮到我,圆了买书的心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司汤达的《红与黑》、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手捧着向往已久的文学名著,闻着飘逸的书墨香,如沐浴春风一般畅意。
那回,我自己买了一本《新版校注千家诗》,巴掌大小绿书本,随身带了几十年,闲了就拿出来翻翻、看看、背背,多年摩挲于手掌,不知磨破多少回封皮,纸面且已泛黄,怎么也不舍得丢弃。每次,我都小心翼翼用玻璃胶粘裹碎裂的封皮,印在我脑海里的不仅是里面的千古绝唱,更是那个温润人心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