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松江十里长街,东有府城,西有仓城”,作为松江府政治、经济、文化的边缘外延,仓城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仓城老街不仅保存了许多明清建筑,更有明代大石桥——大仓桥。
自明代起,仓城一直是松江府漕粮的重要储藏地和漕运始发地。当时,松江府城大街沿市河由东向西延伸出城,市河两岸、大街两侧,交衢比屋、滩弄相通、人烟稠密,成为松江府西门外的商业经济的繁华地带。明清以来,仓城区域的街巷地名沿用至今,规模大多仍保持原貌,成为研究仓城的“活化石”。现在的松江中山西路曾被人称为“西门外大街”,筑路于明代,由石板、条石铺成,街宽仅二三米,到清末民初为府署东西主要道路。中山西路现存明、清和民国时期古建筑共计127处,有葆素堂、杜氏雕花楼、费骅宅、水次仓关帝庙等一大批名园名宅。
横跨松江老市河的永丰桥俗称大仓桥,是上海地区著名的明代大石桥之一。大仓桥位于中山西路玉树路的东首,南北走向,五孔石拱,结构精美,犹如长虹卧波。桥长54米,净空最高8米,桥宽5米。五孔跨度不等,中拱最高,依次递减,中联分节并列起券,共有92级石级。桥身用青石砌筑,两侧青石护栏,桥面石级用花岗石铺就。明代礼部尚书董其昌曾作《西仓桥记》,盛赞此桥“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大仓桥初为木构,始建于明初或稍后。天启六年(1626年),华亭知县在完成仓城内部建设后,即巡视桥址,决定重建大仓桥,桥额上刻有“重建永丰桥”五字。
大仓桥重建至今已有390余年历史,随着历史变迁,市河变浅变狭,该桥两端两孔下的河道逐渐淤积成岸,五孔桥至今变成了三孔出水。大仓桥见证了仓城的兴衰变迁,是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宝贵的历史遗存和标志性的历史景观建筑。
文 沈琦华 图 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