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12日 星期四
屯溪老街(水彩) 红军走过的地方 “盲盒”的快乐 抹桐油 “贳酒” 心如初  情就在
第21版:夜光杯 2021-11-18

“贳酒”

孙南邨

读书不求甚解,往往会出错。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常熟钱谦益与嘉定李流芳进京会试不第归来,于山东滕县驿道途中“贳酒看花”,这“贳酒”曾被我理解为“赊欠”酒资。后读曹寅《楝亭集》,看到“贳酒德州”句,我才对“贳酒”之意有了别种想法:难道身为江宁织造的皇商曹寅在离京南行不几天的路上就断了盘缠吗?此时始想到对“贳”字求其甚解,查阅手头的工具书。

从小部头到大部头、从常用到稀用、从今到古。先看《新华字典》(2011年第11版),对“贳”解释有三,一是出赁,出借;二是赊欠;三是宽纵,赦免。再看《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第6版)释“贳”,前三项与上述《新华字典》同,第四项是“姓”。查看《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释“贳”:一是租借,赊欠;二是通“赦”,赦免;三是古地名。在“租借,赊欠”后有一例:《史记·高祖本纪》:“常从王媪、武负贳酒。”接着看《辞源》(1979年版4卷本)释“贳”:一是相借,借贷;二是赊欠,见贳酒;三是赦免,意通“赦”。“贳酒”词条释义为“赊酒”,用汉高祖“贳酒”例。《汉语大词典》(1992年版)与“贳酒”有关的释义有“赊欠”“典押;交换”“买”。“赊欠”用汉高祖“贳酒”例后有解:“宋郭彖《睽车志》卷一:‘尝从旗亭贳酒,久不归值。’”“典押;交换”示例:“《西京杂记》卷二:‘[司马相如]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买”又言“多用于买酒”,示有三例。再看《汉语大字典》(1992年版缩印本),释义有“抵押”和“买”项,各有示例。看来曹寅“德州贳酒”还没有到囊中无钱的地步,钱谦益与李流芳在滕县也非赊欠酒资了。

为进一步求解,不妨对“贳”继续往前追看。先看民国初年编成的《中华大字典》,“贳”释有五:贷也;赊也;赦也;宽纵也;缓也。不见“买”意。再看《说文解字注》,许慎说“贳,贷也。”段玉裁注:“《泉府》以‘凡赊者’与‘凡民之贷者’竝言,然则赊与贷有别。赊,贳也,若今人云赊是也。贷,借也;若今人云借是也。”此处以字解字,“赊”就是“贳”。看许慎说“赊:贳买也”。段注:“贳买者,在彼为贳,在我则为赊也。”“赊”就是“贳买”,也就是先拿货而缓付款。清代敦诚《赠曹雪芹》诗“举家食粥酒长赊”,此“赊”就是“贳买”,赊欠之意。

古诗文中使用“贳酒”一词颇多,其中有赊欠意,有以物交换或抵押意,有买意。汉刘季当年穷混之时向王媪、武负“贳酒”,定是赊欠酒资无疑;《西京杂记》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成都“居贫愁懑,以所着鹔鹴裘就市人阳昌贳酒”,其“贳酒”则是以衣交换或抵押;钱谦益、李流芳和曹寅“贳酒”,当是买酒了。

何以文士买酒却言“贳酒”?刘季贳酒,时未发迹,乃酒徒赊欠之事,不值一提。司马、卓氏贳酒,是以衣换酒还是抵押现已无从考证,然李白在《白头吟》《怨歌行》中就曾明言“鹔鹴裘在锦屏上,自君一挂无由披”“鹔鹴换美酒”;再从“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貂裘换酒也勘豪”名句来看,文士们对此“贳酒”常理解为换酒。司马、卓氏文雅人也,以衣换酒之事也雅,故后人多喜而化用之。古人有“义”与“利”之说,文士当然要多想的是义,若多想的是利、是钱那书就白读了,因而古代有清高之人视钱为“阿堵物”,以此“物”换酒替代“买”字,也是一种雅意借用。元代王冕诗句“囊无贳酒钱”,虽直言钱事,亦有换酒之意在,若直解为囊中无钱买酒,其句便俗,语言艺术也就不见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