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7日 星期五
黄浦江边力克“天下第一难” 功夫茶  打开居民话匣子  老书记  解开叔侄心头结
第12/13版:秀带新颜/杨浦区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特别报道 2021-11-22
记者走进杨浦旧改基地,听亲历者说征收故事

功夫茶 打开居民话匣子 老书记 解开叔侄心头结

①杨浦区定海路上熙熙攘攘

②杨浦大桥周边地块正在加快推进旧改

③杨浦区依法依规积极推进旧改征收 本版摄影 首席记者 刘歆

④杨浦定海、平凉部分地块已完成征收

⑤杨浦定海、平凉部分地块已完成征收

扫二维码看杨浦旧改

旧改,是杨浦区最大的民生,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旧改好不好,亲历者最有发言权。在杨浦区旧改大决战即将收官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杨浦区的一些旧改亲历者,听听他们的旧改故事。

一线经办人员

真把居民当亲人

2021年是杨浦旧改的“决战年”,全年要完成1.5万户旧改目标,涉及31个街坊、总面积约35.5万平方米。这在旧改刚起步的时候,是不敢想的事情。每个基地的“二次征询”首日签约率都达到98%、99%以上,这在过去,同样是不敢想的事情。作为具体负责征收事务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说:“成功的底气,来源于‘我为亲人搞征收’的理念。”

杨浦区第二房屋征收服务事务所业务部副经理朱瑞菊每天上班都会经过锦州湾路上的和瑞雅苑,有意无意地,她总会抬头看看那片房子,因为,这里是她担任基地经理参与征收的第一个地块。每每回想起当年的酸甜苦辣,她都会半开玩笑地说:“居民虐我千百遍,我待居民如初恋。”

这里的“虐”,要打一个引号,朱瑞菊说,她很理解居民既盼望旧改又有种种不舍的矛盾心态,所以,凡事总是尽量为居民设身处地多考虑一点,以真心换真情,争取居民对旧改的支持。正是因为把居民当成自己的亲人,旧改才能顺利推进,一些原本不理解、不支持的居民不仅给她送来锦旗,甚至还要认她作干女儿。

二征所还有一个以上海市劳动模范杨栋为代表的杨栋劳模创新工作室,这是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品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旧改征收经办人都旦尼,两年前加入工作室,他深有感触地说,冲着“劳模工作室”这块牌子找过来的居民,往往都有一些“疑难杂症”。比如,在一度停滞15年之久的杨浦最大毛地——定海路街道129、130街坊,当去年7月重启旧改时,都旦尼第一次上门实地勘察,就在一户人家吃到了闭门羹。不经意中,都旦尼恰好看到客厅里放着一壶刚泡好的功夫茶,他灵机一动说:“叔叔,我也是功夫茶爱好者,今天我们就不谈房子的事情了,谈谈喝茶吧。”

就这样,他走进了那扇门,从一壶功夫茶开始聊起,慢慢打开了居民的话匣子。倾听了居民的烦恼后,他每隔两三天就登一次门,逐渐把“阳光征收”政策给居民讲透了、讲明白了,居民的心结解开了,和都旦尼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不仅爽气签约,还主动当起“政策辅导员”,给街坊领居们做起调解工作。

像朱瑞菊、都旦尼这样把旧改居民变成朋友的例子,在杨浦的旧改基地还有很多。人们总说,成功的动力源于内心,在旧改这项规模空前的事业中,成功的密码,同样,在于内心。

老书记工作室

人头熟有说服力

去年夏天,大桥街道89街坊即将迎来旧改征收。退休多年的原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潘凤英重新“出山”,加入到街道成立的老书记工作室,一起参与到居民家庭矛盾的调解中。她说,自己从小就出生在这里,人头比较熟,而且本身也是被征收对象,去做调解工作,居民更听得进。果然,有一户人家的叔侄俩就闹得不可开交,潘凤英和工作室的几位“老书记”听说后,一起走进他们家做调解,前前后后跑了很多趟,磨破了嘴皮子,终于让本就关系很僵的叔侄俩达成和解,顺利签约。

最近,大桥街道103街坊即将启动征收,潘凤英说,老书记工作室又要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她骄傲地说:“这将是我参与的第四个基地,也是我们大桥街道最后一个基地。今年,杨浦的旧改就要完成大决战了,我也是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旧改基地居民

已盼了大半辈子

生活在旧式里弄的人,仿佛早已习惯了将自己的人生都压缩进那些逼仄的空间。今天你家一块生日蛋糕、明天他家一碗大排面,下雨了,隔壁邻居还会帮忙把晾在外面的衣服收回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就是在这些缝隙里产生的。

定海路街道147街坊居民老周选择在自己70岁生日那天签约,他觉得,这是一个格外有意义的日子。

旧改这件事,他已盼了大半辈子。1991年父亲过世后,老周继承了这间产证面积只有13.2平方米的私房,1995年为了儿子回上海读大学有地方住,又把它改建成了小三楼。儿子到了要结婚的年纪,老周和妻子把大半辈子的积蓄拿出来,给儿子在外面买房付了个首付。“这破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每天还要出去倒痰盂罐,生活在这种地方是讨不到老婆的呀。”安顿完儿子的终身大事,老周和妻子两人继续在狭窄的木楼梯上上下下,吱吱嘎嘎的响声早已成了生活的伴奏曲,他们能做的只有继续等待,直到征收通知来的那一天。

“习总书记考察我们杨浦的时候不是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嘛,旧改征收就是实实在在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党龄超过50年的老周对旧改发自内心地感激,他说:“我们家里人员结构相对比较简单,也懂得互相体谅,签约很顺利。”

签约后,老周选了一套位于市光路上的保障房,现在正在装修。“我们杨浦有特殊的‘福利’,就是可以选择本区的安置房,这样,我还可以继续在熟悉的地方生活,真的是太好了!”他还说,他和妻子每周都要去杨浦区中心医院做一次志愿服务,已经坚持9年,“以后搬到市光路,虽然比现在远了点,但也就多坐几站公交车,我们还要把志愿者继续做下去呢!”

本报记者 解敏 孙云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