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
传统文化如何适应当代表达?在创新转化过程中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值得思考。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主办的中国小剧场戏曲展即将于12月8日开演,他们始终在进行戏曲创新探索与实践。上戏宿舍416室里的5位00后女生,组成的“上戏416女团”,以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创作者,抓住了戏曲的程式化——亦即不能变的“规定动作”进行了传播:手势、扮相、流派唱腔等。但是,把这些表演程式,搬入大学宿舍楼道的背景倒是颇有令年轻人共鸣的情境——戏曲“布景”换换倒是无妨。
美影厂新推《中国奇谭》明显沿袭了时至今日看起来依然颇有新意的《天书奇谭》——这部当年就以怪诞的个性审美,风靡了几代人的动画片,一如当年美影厂每一部动画风格都不自我重复。视觉艺术可以变且必须变,变的一定是外在形式与审美风格,不能变的则是对思想性、深刻性的追求。《中国奇谭》对当今“妖怪”的发散性阐释,就是基于形式的变与思想深刻的不变。
变与不变,说到底,就是要透彻掌握、尊重艺术形式的内在规律。在符合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创新转化,才能得到时代呼应与人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