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这套乐谱来自万里之外 不读夜报 我是睏不着的
第18版:文体新闻/文娱 2021-11-23

不读夜报 我是睏不着的

“毛笋组合”演出现场为晚报打CALL

制图 朱渊

扫码看视频

“新民晚报是上海老品牌,1929年创办,92年历史,不得了!在上海,人人都晓得——新民晚报,夜饭吃饱,吃饱夜饭,看新民晚报!”上周末,作为扎根上海演艺大世界的驻场演出品牌,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和观众的“每月一会”如期在上海天蟾逸夫舞台举行。现场,上海人喜爱的“毛笋组合”(毛猛达和沈荣海)为新民晚报打Call,赢得观众共鸣和笑声。

最爱读“蔷薇花下”

“说起上海人家居家必备的读物,自然首推‘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毛猛达说:“看晚报是从小到大习惯,也是家中的一份‘传承’。从我外公外婆那一辈起,家里雷打不动每天都有一份晚报,记得最初还没有订,而是大人每天派我去买,我可以说是看着晚报长大的。”如今,看晚报依旧是毛家惯例,“每天晚上不论谁先回家,第一桩事体就是打开信箱拿晚报。”

“每天,不读晚报,我是睏不着的。”一份报纸家里人轮流读,有的喜欢在饭后,毛猛达喜欢在睡前:“等所有事情都做好,一份晚报传到我手里,可以定定心心坐到灯下读报,是最惬意的时候。”毛猛达最喜欢看夜光杯,还尤其钟爱社会新闻版的“蔷薇花下”栏目:“这个栏目有很多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小故事,不但读来津津有味,也为我的滑稽戏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

早年,毛猛达创作的《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通过新民晚报报道的人民广场外语角如何变迁为相亲角的故事而创作。而知名的《丧良心》段子,亦是取材自“蔷薇花下”里的故事,讲述儿子因为一笔动迁款“认钱不认娘”,真实鲜活的素材,以滑稽手法来表现,笑中带泪,发人深省。

最让毛猛达感动的,是2006年跟随《老娘舅》剧组赴新西兰奥克兰拍摄,因病导致整个剧组停拍。异国他乡,重感冒的他走在街头,居然有不少上海老乡主动来问候。原来,《新民晚报》跟踪报道了《老娘舅》拍摄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他冲到超市,看到架子上摆放的《新民晚报》,感受到的是来自家乡的关切问候:“那时候,真的,感动到眼泪都要落下来。”

自此以后,凡到国外演出,毛猛达总会习惯性在街头找寻新民晚报:“我在美国演出1个月,每天都还是要看晚报。虽然是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街景,但只要一份晚报在手,就好像回到了家乡。报纸上写的那些角角落落的故事,那样亲切和熟悉,仿佛发生在身边,让你感觉哪怕身处异地,也在和上海这个城市共呼吸。”

笑声也是软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此轮演出,《石库门的笑声》还迎来了一位神秘嘉宾——他就是凭借《这就是中国》大火的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张维为。

说起家乡上海的好,张维为以数据和自己的体验作为依据,道出真实感受:“虽说就官方汇率计算的人均GDP来看,纽约是上海的四倍,但这并不意味着纽约人比上海人富裕,或者生活质量比上海好。你可以换个指标体系进行比较,拿家庭中位净资产来看,上海老百姓比纽约老百姓更富裕,上海的人均寿命比纽约高三到四岁,社会治安比纽约好十倍。巴黎是个很好的城市,但你拿着手机在街上拍照,都会担心手机被人抢走。”

虽说土生土长在上海,可是张维为看独脚戏的机会并不多:“小时候,光顾着读书,考了大学就去北京了,然后周游列国。”但上海的乡音是刻在记忆里的东西,张维为说:“上海是个中西文化交融的城市,我在上海长大,自然对上海的文化比较熟悉。其实,走过的国家、城市越多,越能有所比较。上海人就是喜欢便捷、稳定的生活,而这和治安、文明程度都是挂钩的。现在,上海有着丰富的演艺活动,笑声也是软实力,这个城市是很精彩的。”

本报记者 朱渊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