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书法不光是把字写好
第19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1-11-24

书法不光是把字写好

——沈尹默逝世五十周年纪念

◆沈尹默

◆沈尹默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沈尹默任《新青年》编辑

◆沈尹默题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残卷

◆ 沈尹默墨竹赠叶恭绰

◆沈尹默行书《朱柏庐治家格言》

◆沈尹默新诗《三弦》手迹

◆石建邦

今年是近代著名诗人、学者、书法家、教育家沈尹默逝世50周年。沈尹默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早年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同办《新青年》;并于1961年发起成立了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今天,本刊特邀石建邦先生撰文,重温沈尹默先生卓绝不凡的书艺、书道和他的文品和人品。——编者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墨),据好友周作人回忆,在北京大学教书时,因有人名沈默君,所以他把口字去掉,改作尹默。老朋友叫他君默,他也不得不答应。

他1883年出生于陕西省兴安府汉阴县(今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的官宦之家,祖籍浙江湖州。他早年二度游学日本,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辅仁大学教授,《新青年》杂志编委。他与兄长沈士远、弟沈兼士合称“北大三沈”。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对中国书法文化的弘扬和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结交五四旗手陈独秀

沈尹默与陈独秀相识很早。那时松江文人江南刘三和沈尹默兄弟关系很好。1909年,刘三和陈独秀正好同在杭州陆军小学教书,两人很投缘,一来两去,就通过刘三认识了沈尹默。有一回,陈独秀看到沈尹默写的一首五言古诗,非常欣赏,但他字不好,“其俗入骨”。后来都说,沈尹默从此发愤钻研书法,终成一代大家,就是受到陈独秀这句话的刺激。

沈尹默于1913年初被北京大学预科聘请为教员,先教中国历史,第二年改授预科国文,茅盾等人都是他当年的学生。1917年1月,教育部任命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据沈尹默晚年回忆,是他在蔡元培面前力荐陈独秀担任此职。陈独秀到北大,随之《新青年》杂志也搬到北京,沈尹默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钱玄同等人分期轮流做编辑。

后来,陈独秀投身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之一。1932年,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直到抗战爆发才被提前释放,翌年居住重庆江津,贫病交加。在重庆期间,陈独秀和沈尹默还有书信往还,陈还几次托人寄赠诗作和著作给对方。有一次,陈独秀写信托沈尹默的学生台静农将他的诗作转给沈。信中陈独秀说道:“尹默字素来功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无字,视三十年前无大异。”这既代表了陈独秀直来直去的性格,也说明两人在书法审美趣味上的不同取向。

新诗创作三驾马车

沈尹默是现代新文学运动的先锋。在1918年1月号的《新青年》上,当时赫然刊登了九首新诗,其中包括胡适的四首,沈尹默的三首和刘半农的两首,从而标志着新文学创作的第一批婴儿呱呱坠地,初试啼声,可谓开天辟地,石破天惊。他们三人因之荣膺早期新诗创作“三驾马车”的桂冠。

沈尹默的旧诗根底深厚,新诗写得同样抑扬顿挫,含蓄蕴藉,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他首批发表的三首新诗有《鸽子》《人力车夫》和《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列着,却没有靠着。这首《月夜》,托物言志,写得情景交融,被称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首散文诗。整个1918年,沈尹默一发而不可收,统共发表十三首新诗,非同凡响。其中作品《三弦》,还在民国时被选入中小学教科书,可谓家喻户晓。可惜后来沈尹默对新诗的兴致渐淡,第二年写了五首以后就中止了创作。另外在五四运动中,沈尹默虽然后来谦称自己只是个“伙夫头儿”,其实他也是积极参与者,做了不少事。

营救保护烈士之子

沈尹默冒险营救李大钊的儿子李葆华,是他一生引以为豪的壮举。李大钊与沈尹默在北大共事十多年,他们一起编辑《新青年》,一起参加北大评议会,交往密切,友谊深厚。

1927年4月6日,军阀张作霖派大批军警包围苏联大使馆,悍然逮捕李大钊等一大批革命者。那天恰逢清明节,当时又叫植树节,沈尹默兼职的孔德学校按惯例放假一天。沈的兄长沈士远是燕京大学教授,他那天正好邀请周作人等几名北大教授到他燕大校园的家里聚会,李大钊儿子李葆华和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也跟着去了。当时海淀离城区比较远,当晚李葆华没回家。第二天一早,沈尹默阅报得知李大钊被捕的消息,大吃一惊。他马上打电话通知兄长保护好李葆华,让他暂时不要进城,更不要外出。一周后,沈尹默又设法将李葆华转移到更安全的燕大教授马鉴家中,马鉴儿子也在孔德读书。当时周作人是李葆华的班主任,沈尹默又和周作人商量,让他去燕京大学上课时,顺便带李葆华回城。稍后,周作人遵照沈的嘱托,将李葆华带回八道湾自己家中藏匿,李葆华在周家一住就是一个多月。

4月28日,李大钊等二十位革命者被杀害。周作人得知消息,赶紧打电话给沈尹默商量对策。沈赶到周家,与几位北大同人商量善后,并由沈出面向李葆华告知他父亲英勇就义的消息。当年秋,在沈尹默的周密安排下,李葆华化名杨震,带上沈为其准备好的孔德学校毕业证件,与沈的次子沈令翔等人取道天津去日本留学。1929年,沈尹默任河北省教育厅长,他想方设法将李葆华由自费转为公费留学生,每月有六七十大洋的补助,反而自己的子女却没如此待遇。这些都令李葆华日后感念不已。

矢志重回帖学经典

抗日战争爆发,沈尹默于1939年来到重庆,不久应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之邀,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监察院是个清水衙门但于右任重用人才,监察院聚集了一大批学者、诗人和艺术家。在这段日子里,沈尹默一方面与章士钊、江庸、汪东、潘伯鹰和曾克耑等人组织诗社,给清苦的大后方抗战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另一方面,他刻苦临池创作,潜心钻研历代书学理论,矢志重回帖学经典,走进“二王”正脉,力图再造晋唐书法的辉煌。

1941年,沈尹默发表《执笔五字法》一文,强调“中锋用笔”。执笔五字法包含“擫、押、钩、格、抵”五种指法,他对这五指的具体用法,均做了详尽说明。同时,他反对转指、五字法与拨镫法相混;反对回腕高悬的执笔法、“龙眼”和“凤眼”法,主张“双苞法”,反对“单苞法”。在指、掌、腕关系上,强调指实掌虚、掌竖腕平。此后,沈尹默不断在《书法漫谈》《书法论》《学书丛话》中详细谈及他的执笔理论,兼及掌法、腕法和肘法,用笔法的转折和中锋概念及笔意、笔势等问题。沈尹默的书法理论和实践获众多学者专家的称赞和认同,赢得广泛的声誉。顾随和张充和等人纷纷拜他为师,研习书法。

不顾年迈亲自授课

抗战胜利后,沈尹默回到上海。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是陈毅市长进城后第一个上门拜访的知识分子。从此他积极拥抱新社会,先后担任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等职,又被多届选举为全国人大和政协代表。

沈尹默晚年倾注最大的心血,倡导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大力将传统书法艺术推向人民大众。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该会终于在1961年获得批准成立,沈尹默任主任委员。研究会成立一周年,上海的市工人文化宫、青年宫等六个辅导点的书法培训班共计开办三十个班,参训学员一千三百多人。据《新民晚报》报道,当年11月2日,青年宫首期书法篆刻学习班开班,79岁高龄的沈尹默先生不顾年迈体弱,亲自为学员授课,并挥毫示范。课堂上,沈尹默反复强调学习书法的目的,不光是要把字写好,“进而言之,书法是传播思想的东西,好的书法能有助于使一种见解、一种思想传之以永,流之以远。”他还郑重告诫青年们,要在写字之外多读点书,并举了黄庭坚、苏东坡和张旭等人的例子,他说书法大家黄庭坚曾对《淳化阁帖》的总编辑王著说,他要是多读一点书,字便能写得更好。沈老又说,苏东坡有诗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关键还是在读书,在于写字人的思想感情是否丰富高雅,只有具备了多方面修养才能到达艺术境界。

沈尹默先生当年的一番谆谆教诲,言犹在耳,在今天看来仍有非常切实的意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