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7日 星期四
设计之都“再造”孩子们的乐园
第21版:创见 2021-11-24
为“一米高度”创造幸福感——

设计之都“再造”孩子们的乐园

田林街道社区的儿童活动空间

上海街道一景

法华镇路复旦小学城市少年宫门前

上海街区一景

社区多人滑梯

庄行镇沙港湾儿童之家

五里桥街道社区中的“农场”

新华街道

◆琳 恩

利用高架桥下的闲置空间,打造充满童趣的运动场,培养儿童日常运动健身的良好习惯;在风景旖旎的滨江,建造外形犹如“虫洞”一般神奇的科学建筑,激发孩子们对科技的探索热情;在家门口为孩子建起秘密花园,让他们通过双手与草木、泥土的接触,重塑人与自然的亲密感和健康身心。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因地制宜的“儿童友好空间”将越来越多,在设计创意的呈现上还将不断升级。 ——编者

今年秋季,8岁的小晶有了心仪的“游乐场”——离家百步距离、百余平方米的绿地,经过精心设计改造,成为了社区里孩子的专属“农场”。

标有前进方向的小脚丫地贴和彩色斑马线引导着小晶和小伙伴们进入花园。花园的种植篮里,南瓜、黄秋葵等瓜果蔬菜郁郁葱葱地生长,废旧轮胎变身彩色花盆,种上了各色花卉绿植。无论是种植篮还是轮胎花盆,高度相对成年人的身高来说都偏矮,而对于孩子们来说却是刚刚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一米”高度。

小晶住在黄浦滨江五里桥街道,市中心位置。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之中,为孩子们造就一片小小的乐园,看似不是什么“大事”,但背后是理念变动的开始——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有机会与自然生态亲密互动,自由嬉戏。

近日,相关部门宣布,要把上海“一江一河”沿岸滨江打造成遛娃“宝地”。不仅如此,“十四五”期间,通过一个个项目、一件件实事分阶段有序实施,上海将不断增强儿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儿童友好、人人友好”的儿童友好城市。

“一米高度”释放城市温度

除了想方设法对存量空间进行改造之外,设计师们在为孩子们创造安全的回家路方面也下了功夫。

田林小学的入口位于一条狭窄的弄堂口,上下学高峰,接送的非机动车辆像潮水一样聚集,给步行回家的学生与家长增加风险。为此,水石设计城市再生团队专门针对学校的入口进行改造设计,他们利用弄堂口拆违后留出的空间,为学生量身打造专用的安全通道,用跳跃的彩色沥青强化了警示与防滑作用,还为家长预留了等候的座椅,以“微空间”分隔井然处理了校门口的人车分行。不仅如此,水石团队还利用社区的拆违空间,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十来平方米的迷你广场,边缘的体育场阶梯式坐凳,让家长们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能休憩片刻。

实际上,五里桥街道和田林街道都是今年公布的首批上海市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这些示范区遍布全市16个区84个街镇(工业区)。如今,上海市民对家门口的新式、微型“儿童乐园”并不陌生。一些设计师也摸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设计方法。

“市中心空间有限,我们通常会制造空间的层次感,为孩子‘辟出’活动空间,”景观设计师尹旭表示,在市中心位置开放儿童友好空间,一是可以利用下沉式闲置空间,但如果没有这样的空间可以利用,也可以平地造出立体空间。他就曾在一处社区中用轻型钢架出一处平台,平台下供居民放自行车,兼顾了社区其他人群的需要。平台上两头回环曲折的跑道,则任由孩子们组队玩耍,其中一处楼梯被环形的滑梯替代,许多孩子排着队往里钻。设计师的用心在细节上也得以体现,软塑胶跑道有防摔功能,扶手设计了两层,是为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不同身高,一边还有各种各样的椅子,家长既能和孩子保持距离,又不耽误坐着看孩子玩耍。

在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城市中,“以一米的高度看世界”,打造儿童友好型城市,是城市责无旁贷的关怀与温暖。“一米高度”的设计释放和彰显着上海的城市温度。

“我是看着上海公共空间‘儿童友好’设计一步步从概念到实景落地的。”设计师杨一奇表示,上海的“儿童友好”空间设计的发展已经悄然经历了几次迭代。一开始是从缺乏和忽视到开始重视,一些主打亲子互动的商业空间做了先行的探索,比如,之前有商场就引入了号称“世界最矮艺术展”——“1.2米艺术展”,让大人用孩子的视角看世界、看艺术,让公众关注到了“一米高度”的话题。之后,为孩子的设计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过,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按照杨一奇的话来说:“有的设计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空间应该色彩鲜艳,放点卡通形象就算大功告成了。这种处理方式,不光是孩子不买账,外行人也能看出设计流于表面。另外,就是应该让孩子多与自然互动,活动空间不能局限在室内,现在,情况已经大为改善了。”

已参与过多项“儿童友好”空间设计项目的杨一奇道出了“一米高度”设计的门道:“儿童友好”的设计有其特殊性,设计师、创意工作者在充分听取、考虑儿童的意见,而非固守成人视角。现在,在上海,一个社区进行微空间的改造,通常也都会邀请孩子来参与设计。孩子对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也有“话语权”。

“儿童友好”理念紧贴时代

2021年9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民政部等22部门发布《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推动儿童友好理念深入人心;到2035年,预计全国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开展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超过50%,100个左右城市被命名为国家儿童友好城市。上海已经成为主动“领跑”的城市之一。

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为主题,倡导更多服务资源向市民延伸。围绕儿童日常生活轨迹构建儿童友好设施,也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重要构成部分。

为新华社区宜居单元“玩乐间”策展团队洛嘉儿童,为孩子量身定制的疫苗点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用设计师的话来解释,在疫苗点,人们所见不仅是特色鲜明、栩栩如生的彩绘墙,其中还蕴藏了14种玩法,在解锁不同的玩法的过程中,孩子们会逐渐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对疫苗注射的“恐惧感”就在寓教于乐中消弭于无形。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在设计之都“再造”孩子们的乐园,不光是为了孩子。

高校建筑学研究者沈瑶认为,建设儿童友好城市有助于应对高密度城市导致的肥胖、近视、抑郁等儿童成长问题,也与提高社会生育率、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双减”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等时代重要议题息息相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