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阅读城市的另一只眼睛
第20版:镜头艺术 2021-11-24

阅读城市的另一只眼睛

老上海 金石声 摄

弄堂年味 刘刚 摄

仰望 张松 摄

俯瞰上海·城市里的大站 李振宇 摄

老街 许海峰 摄

黄浦江畔的工业遗存纪事·民生粮仓 陶钧 摄

城坊时廊 高崎 摄

上海的日常空间·唐家湾路 席闻雷 摄

青村纪事·归 张鹏 摄

◆刘 刚 李振宇

正在同济大学博物馆进行的“十二街坊”影展是一次以上海城市空间为主题的视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影像资料,观众似乎能探寻到上海这座城市更多的文化特质和市井气息。

本次影展的参与者是六位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和建筑学学者和三位具有影响力的摄影家,核心焦点是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和中国第一代摄影大师金石声(金经昌)先生的作品。

金先生已经远离我们,但他留下的上海城市空间影像却是一片夯筑坚实的文化陆地,承托着晚辈们的继续耕耘。金先生的参展作品由其后人金华老师和策展人一起代为挑选,内容要素和视窗尺度丰富,张张都是早期现代上海城市时空景观的类型学呈现,在应物象形的摄影纪实配合下,特定时空的城市内在气韵被提炼出来,成为永恒,让人不由得凝神关注,似在望远。

值得注意的是牵系着这些景观的眼睛所在处,摄影者的自身寻位与构图,已是现代纪实和写实摄影的范式做法,但明显地又多了几分对画境与诗意的含蓄讲究。

追随前辈视野中的文化方向,席闻雷、陶钧与许海峰等三位参展的当代上海摄影家以城市剧烈变化为视觉叙事场景或背景,席闻雷和许海峰采用的是文化沉浸式摄影,摄影者以强烈的纪实感和放大表现把观赏者的眼睛和身体都带入场景中。以屋里厢系列为例,最普通的人家被表现为一个微型的城市生活博物馆,从而产生有感染力的情绪认同;许海峰也同样执着于生活场景的影像记录,以此回应当代城市变化的冲击。他通过影像建立记忆之场,为曾在其中生活的人和他们的后代建立故园情感皈依的正当性。陶钧对旧工业空间的关注则更强调了空间的静物感,时间和光影让标准化和效率为特征的工业建筑和场所变得优雅起来,也让人们对空间的未来多了几分想象。

作为当代城市环境发展的实践参与者,同济大学的五位参展人的目光投向与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群体的文化思考状态。李振宇的作品以飞机和高楼上鸟瞰城市为主题,犹如空间长卷,把复杂性和整体可识别性同时呈现出来;高崎尝试用物质性的文化符号构造有机均衡的图像,呈现出城市建筑差异共生的空间图景;张松、张鹏和刘刚三人长期专注于建筑遗产保护研究,参展影像的共同特点是空间序列的更替与变化。张松从身处历史环境的个人观察中建构景观现场,对象平凡但气氛微妙;张鹏记录了一处上海近郊老村的日常场景,表现了克制而清晰的怀旧态度;刘刚记录了已经消逝的一片上海石库门街区,试图在丰富紧凑的视觉要素组合中表现近代历史街区的城市文化景观特质。

长久以来,从金石声先生这样的先驱者到关注城市的更多人,在影像纪实中寻求价值和问题的思辨,完善个人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不过最终,一切都应以坚守真实性为信条,犹如我们共同珍视的清澈的眼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