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广告 上海昨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航天员首次手控遥操作 杭台高铁开通运营 学而思抽奖自设中奖概率 “非必要不离沪”为什么那么重要?
第5版:综合新闻 2022-01-08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进一步增大,专家解答上海如何应对

“非必要不离沪”为什么那么重要?

近期,全球疫情继续暴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进一步增大,上海如何科学有效应对?疫情防控有哪些新情况需要注意?“非必要不离沪”为什么重要?上海市疫情防控公共卫生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只有各方承担起自身防疫职责,做实做细没有漏洞,才能让我们这座城市成为坚强的堡垒。

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大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疫情又有一波暴发态势。新年以来,申城日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也都在10例以上。

“全球疫情在蔓延,入境人员中核酸阳性病例越来越多,这是相关的。”吴凡说,“与此同时,除了‘外防输入’的压力剧增,国内近期也出现多点散发的疫情态势,这对上海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更大。”

据悉,上海将会继续坚持在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做细。

新年以来,上海出现新增本土无症状感染者的情况。根据国家标准,无症状感染者是有相关流行病学史,新冠病毒病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无发热、干咳、乏力、咽痛等相关临床表现,且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者。

吴凡介绍,对比全国数据,上海的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比较低——只要有一点点轻微症状,或者影像学有轻微改变,上海都纳入确诊病例来诊治。

“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与人体抵抗力、病原本身的毒性特点、疫苗大范围接种等均有关。”吴凡解释,“无论从德尔塔还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特点来看,尽管传播速度变快了,但感染者中的重症比例减少,轻症和无症状的人多了。”

她补充说,年轻力壮的感染者更容易无症状;此外,由于大规模疫苗接种,人群机体免疫力增强,无症状感染者会越来越多。

在吴凡看来,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难事”。“对被感染者的健康来说影响更轻微,但是发现这些无症状感染者也变得更困难。”她说。

四字策略找出“潜伏者”

长期以来,上海织就一张防疫网,包括发热门诊、定点机构、药房等等,只要新冠感染者看病、买药,就会“触网”,可以很快被发现。但是无症状感染者不来“触网”,又该如何找到他们呢?

吴凡首先明确,无症状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传播性。“无症状只意味着感染者没有症状,不能直接衡量传染力。”

吴凡表示,在“难触网”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早发现”,上海“有招”——在总结既往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早、快、准、全”的重要策略,主动筛查发现感染者。

吴凡进一步解释,“早”指的是被动措施做到灵敏,主动筛查做到及时,“我们有常态化重点人群主动筛查,如果发现与外省相关,会通过联防联控机制通报给外省,同样外省也会通报给上海”;“快”是做到“2+2+24”,即接报后立即响应,2小时内出动流调队伍快速采样检测,4小时完成核心信息流调、落实临时管控措施,24小时做到轨迹“应查尽查”、人员“应管尽管”、场所“应消尽消”。

“准”和“全”来源于高质量流调,“少一个不行,多一个不要”——流调到哪里,管控措施就落实到哪里,划定相应区域,对区域中的人进行筛查。“经常有市民发现某一个小区关门,几小时后又开门了,可能是接到了协查通报,对密接、次密接进行筛查,第一时间将人群固定下来。经过排查解除风险之后,再重新开放。”她说。值得一提的是,在“早、快、准、全”的各项措施中,上海不忘人文关怀和温暖。

防控管好“三个圈”

据介绍,上海对无症状感染者和对确诊病例的所有措施都是一样的,依旧是管好“三个圈”——密接、密接的密接,以及风险群体,同时做到人、物、环境同防,及时锁定、发现、隔离、排查。

吴凡透露,新增无症状感染者接触的一批货物是陶瓷制品,有可能被污染,疾控人员把已经卖出的部分追溯回来,接触过的人也都管控起来。就连已经被扔掉的外包装垃圾、废品,都从废品回收站追回。

吴凡还表示,目前发现部分无症状感染者居住地的环境样本出现阳性,会根据环境污染状况,划出封控区或管控区,落实终末消毒。“封控和管控区别是:一个足不出户,一个不出小区。”她说。

春节“非必要不离沪”

很快就要到春节了,很多大学生、务工人员要回家,到底还能不能走?中小学生也即将迎来寒假,又有什么建议呢?

吴凡称,一是非必要不离沪。“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也许你自己没事,但可能成了无症状感染者,把病毒带回家。”她说,“不离沪是保护自己,也保护你心心念念的家人。”

第二点是,做好个人防护,坚持“三件套、五还要”。请尚未接种的市民抓紧完成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已经完成全程接种且满6个月的市民,抓紧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第三点是一定要切实落实“四方责任”,各方都要承担起自身防疫职责,每天24小时,每周7天,都做实做细没有漏洞,做到极致,才能让我们这座城市成为坚强的堡垒。“希望大家理解、支持、配合,不要恐慌。”吴凡表示。

本报记者 郜阳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