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2日 星期六
篆刻 议剑(设色纸本) 七世人 岁月有情亦如诗 暖冬碎忆 周吴岕之时光絮语 书迷哥哥的深情告别
第19版:夜光杯 2022-01-12

岁月有情亦如诗

韩天衡

今年是新民晚报复刊四十周年,我写了一幅字聊表心意。我和晚报的情谊深厚,当我看到元月二日的报纸上还刊登了1965年我在晚报发表第一首小诗的版面时,顿生岁月有情之感,亦觉心潮澎湃,殊不知,我和晚报的缘分早在此之前已经种下。

1956年,16岁的我被分进了国棉六厂。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拿到工资,我买了新衣服、皮鞋和公交车月票,另外,就是给自己订了一份新民晚报。每天,报纸会送到厂里的门房间,每天下班去拿报纸,成了生活中最有仪式感的一件事。如果哪天被朋友拿走了,就像和朋友约会没有遇到一样,一晚上都会怅然若失。

不久,我参军了,先是在温州,后来被首长调到了上海东海舰队总部。1965年,美国出兵侵略越南,受到全世界声讨。越南请求中国支援,毛主席决定向越南提供全面无私的援助。我们在部队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作为战士都很激动,心仿佛飞到了前线。我在部队院子里激动地踱来踱去,草草写了首诗想要表达自己的心情。写完立刻装进信封,贴上邮票就寄出了。在部队,看报没有那么方便,不久,有人告诉我说你有诗发表了,后来,还收到了我人生的第一笔稿费:4元钱,那时,心里颇有些自豪。

当时,没有条件把这份资料保留下来,这次在报纸上重新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就像重逢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真是感慨万千。

和新民晚报的缘分一旦开始,就没有再中断。

1996年,程十发院长把一批收藏的古书画捐给国家,当时,先生嘱我就他的这批珍贵捐赠写文章推介,第一篇开头我写道:“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国画大师程十发先生,出于借鉴民族优秀传统而收集古书画。今夏,毅然无私地将四十年精力所聚的古书画122件捐献给国家,壮举可佩……所撰文字虽多得发老点拨,然不敏如我,差错在所难免。因拙文之失而累及名迹,非吾所愿。致用而学,浅陋不经,尚乞读者教我为幸。”这组文章,我大概写了三四十篇,都刊登在新民晚报上。后来还有人将其翻译成日文,漂洋过海介绍到日本。

可以说,在上海的几家重要大报中,我在晚报上发表文章的数量是最多的。有几年,文化局的党校和晚报办公室在一幢楼里,因此我和晚报编辑们走动也就更频繁,记忆里,有幸向赵超老请教过一二,和束纫秋、姚永谦、徐克仁等老同志都常有往来,可以说,和几代跑美术的记者编辑都保持了友谊。

2013年4月开始,我和学生张炜羽在新民晚报的《国家艺术杂志》专版上开设了一个名为《印坛点将录》的专栏,每周连载,前后一共刊登了141篇文章,延续了4年零3个月。自那以后,我将发扬印学视为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韩天衡美术馆成立后,我每年都策划相关的大展,总想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点事,不管白天黑夜,忙得不亦乐乎。现在想来,这份热情与执着,与新民晚报自1965年发表我第一首小诗时,给予我的鼓励、推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岁月有情,我和新民晚报友情益深。

明起请看一组《戏里有乾坤》,责编:徐婉青。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