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易(化名)正接受眼科中心王泓主任医师的检查 左妍 摄
不久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开启了国内首个“先天性黑矇”基因治疗临床研究,有关基因制剂已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递交基因治疗新药临床研究沟通申请。如获批,此项研究有望使数十万患者重获光明,填补我国自主研发基因治疗药物领域的空白。
“中国有超过50万‘被遗忘的盲人’,他们之中快的可能在二三十岁就失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教授告诉记者。这群“被遗忘的盲人”便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患者。常规治疗手段对这一类基因疾病基本无效。
“先天性黑矇”是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一种,患者往往从出现夜间视力下降开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丧失视力,直到彻底失明。
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诊室,记者见到了小易(化名)和她父亲。虽然只有11岁,但小易已有10年病龄。1岁时,小易的父亲发现了孩子的异常。“学走路时经常摔跤,特别一到晚上,她就好像什么都看不见了。”小易的父亲告诉记者。随着年龄增长,小易视力上的问题越来越明显,除了在大晴天和特别明亮的灯光下之外,小易几乎看不见东西。小易的听力出色,喜欢音乐,在学习钢琴和二胡。但由于看不见谱子,小易要在别人帮助下将乐谱背下后练习。
焦急的家人带着小易四处求医,得到的信息让他们灰心,小易被确诊为先天性黑矇。“目前没有办法,等等吧。”这是小易一家听到最多的话。
“不少多方求医无果的患者找到我们之后,第一句话就是‘医生,我什么时候瞎?’”市一医院眼科基因治疗研究团队负责人、眼底科副主任王泓说,“我们虽然能确诊这类疾病,但在治疗上却无能为力。”
像小易这样的患者在国内为数不少,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患病率为1/3000-1/5000。有些先天性黑矇患者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李兵就是其中之一。李兵是在几年前发现眼睛出问题的,曾经是军人的他视力一向保持在2.0。后来,他视力逐渐下降,晚上更明显,被诊断为先天性黑矇。不甘心失明的李兵多方求医,但始终无果。
不少先天性黑矇患者在求医过程中认识了有同样境遇的人,建了患友交流群。2017年,一则消息燃起了他们的希望:一种名为Luxturna的眼科基因治疗药品在美国上市。昂贵价格成了横亘在绝大部分患者面前的天堑。此外,中国遗传性眼病的致病基因突变谱与国外不同,国外研发的靶点类药物对国内患者并不完全适用。
针对国人遗传性眼病特点开发精确治疗技术,成了当务之急。作为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中心的依托单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研究团队依托上海市眼视觉光医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联合朗信生物承担了攻关任务。市一医院早在十年前便关注遗传性眼病的治疗。国外基因药物上市后,研究团队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去年6月,研究团队在详细检查、严格评估和筛选后,发起自主临床研究,小易和李兵入选首批入组志愿者(共6名),小易是年龄最小的。
去年9月,小易的右眼接受了视网膜下注射。团队采用经过生物工程改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AAV)”作为治疗用的基因传递载体。此病毒没有致病作用,可携带目的基因片段进入因基因突变而影响功能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会像“微型工厂”一样源源不断地产生患者缺少的RPE65蛋白。
“我现在隔着很远也已经能看见这么大的字啦!”近日复查显示,小易的右眼状况良好,视力表检查结果从原先的9个字母提升到了47个字母。更可喜的是,小易的暗视力大为提升,对她来说,夜晚第一次有了色彩。“我这周日还要去参加钢琴比赛呢!我已经能看见乐谱了!”她兴奋地说。
李兵等其他5名入组者经治疗后,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改善。“未来挑战依然很大,基因治疗位点有数百种,现在只是良好的开端,还需要不断探索,才能真正让这部分‘被遗忘的盲人’重见光明。”孙晓东说。首席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