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
观看过北京冬奥会圣火采集仪式的人应该都会对北京冬奥会的火炬印象深刻,这款名为“飞扬”的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造型优美。其外壳首次采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作,密度只有钢的1/4,强度却是钢的7至9倍。
“飞扬”由上海石化负责生产。从探索建立碳纤维产业链、层层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到牵头承担火炬量产任务、派技术骨干一路保障火炬顺利传递,上海匠心让“飞扬”在冬奥舞台绽放风采。
碳纤维编制
早在2007年,上海石化就走上了自主开发碳纤维技术的道路:2012年,公司实现了12K碳纤维工业化生产;2018年又成功试制出了48K大丝束碳纤维;去年初,年产1.2万吨的48K大丝束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预计今年底一阶段建成投产。
上海石化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总经理林生兵介绍,接到为“飞扬”研制碳纤维外壳的任务,团队先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飞扬”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的造型怎么做?他们几经周折找到了东华大学三维编织团队,200多锭碳纤维,从经向、纬向、法向三个维度像编织羊毛衫一样,解决了造型问题。
研制火炬外壳很难,而生产火炬也绝非易事。“飞扬”的配件来自不同省市的单位,最后要由上海石化总装。为此,创新研究院成立了11人服务保障团队、13人组装团队,多方沟通协调,最终圆满完成生产任务。
跨万里护送
去年10月中旬,北京冬奥圣火采集仪式之前,上海石化技术人员富小青和胡晓前往希腊,开展火炬保障工作。
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里面的燃料只有平时的三分之二。“以往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有不到5%的概率。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说,“为此,我没有好好睡过觉,人也瘦了几斤。”
去年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那天的风特别大,把火苗吹成了90度。我们都提心吊胆,时刻盯着火炬,生怕出现问题。”富小青说。
两人一路护送火种登上飞机。按照要求,火种在运回中国的途中不能熄灭,因此,回程途中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富小青和胡晓轮流值守,密切关注火种。10月20日上午,保障团队抵达北京,火种安全运回,任务圆满完成。“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人见证奥运火炬的传递。”
本报记者 叶薇 通讯员 顾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