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造梦地下空间,“幸福穿越”再升级
第22版:创见 2022-01-19
当地铁站点成为上海文化艺术新名片——

造梦地下空间,“幸福穿越”再升级

“火树银花”的昌邑路站

与工人新村元素一脉相承的曹杨路站

歇浦路站站厅

特制灯光模拟的阳光照射效果

豫园站设计,将灯具隐藏于顶面造型中,结合不同的节日气氛及重要活动可变化为不同的色彩

昌邑路站站厅

重现古镇建筑“彻上明造”结构的真如站

豫园站站厅效果图

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

琳恩 文 祁稼昊 摄

上海地铁总里程已达到831公里,运营规模居世界第一,地铁已经成为展现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创新之城时代精神风貌的重要窗口。这些年来,上海地铁站点设计不断更新换代,人们每一次的通勤,伴着地铁隆隆而过的声响,仿佛在站点里进行了一次幸福的“精神穿越”。

如今,以14号线站厅为代表的新一代地下“造梦空间”闪亮登场,百姓的“幸福穿越”再度升级。 ——编者

上海的地铁站越来越美了。

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从去年年末开通运营伊始就圈粉无数,直到现在热度不减。无论是“光辉照耀下的幸福大道”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陆家嘴站,还是如灯会一般流光溢彩的豫园站,抑或是重现古镇建筑“彻上明造”结构的真如站、与工人新村元素一脉相承的曹杨路站,以及整条线路的92块“古朴”的紫砂陶站名牌,“被惊艳”的网友们不吝手中的镜头,纷纷打卡晒图,为站厅带来的不俗艺术体验点赞。

看得见的设计巧思背后,是轨交14号线车站空间总设计师、同济设计集团上海同济建筑室内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郑鸣和他的团队鲜为人知的“七年磨一剑”。

无数个与方案不离不弃的暗夜的忙碌,以及众多知名设计机构、设计大腕的加盟助阵,才有了14号线的“每个站点都能成为上海的文化艺术名片”。

城市文脉融入日常通勤

青灰的磨石地面、金黄的树林墙面,涂了表皮的铝合金网状穹顶,以及特制灯光模拟的阳光照射效果,在14号线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构成了一条树木成荫、光影璀璨的“大道”。眼前的画卷让人不禁联想,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犹如划破夜空的曙光,照亮了历史,让中国人走上了“光辉照耀下的幸福大道”。

这正是郑鸣所期望的效果。“地铁站点设计是用空间艺术来打造艺术空间,既要有建筑本体的审美特征,又要结合公共艺术,将内涵蕴藏其中。”在14号线站点,人们不难找到上海文化底蕴中的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

曹杨路站的钢构不只为了诠释工业风美学,而且因形就势的设计手法,写意地展现了苏州河的人文风貌、纺织工业的变迁以及工人运动的历史,正合了曹杨路这一带曾是当年上海纱厂集中地,附近又是工人新村的站地文脉。有老曹杨人这样形容打卡感受:“抬头看感觉就是纺织车间的屋顶,很熟悉,很亲切。”红色文化和历史记忆以这种形式在人们的日常通勤中得以延续。

豫园站则以现代设计语汇创新“再现”江南文化。ToMASTER明日大师与青年建筑师熊星、法国艺术家文森特·朗瑞(Vincent Leroy)受邀联手,从传统的豫园灯会中汲取了灵感。灰调水泥墙象征历史沉淀,透明琉璃代表了现代繁华,简约线条勾勒的是古建筑素墙飞檐,彩灯变幻的泛光照明,表现的是商圈的人潮涌动和景观的流光溢彩,而墙上随灯光变化的点点线线,是九曲桥上人流穿梭不息的写照。

而在陆家嘴站,由teamLab设计的金色巨浪翻滚不停的画面,体现的是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海派文化。用设计团队的话来说,金色代表光的颜色,象征着陆家嘴金融中心;水代表生命的起源,代表上海欣欣向荣的生命力,在这个夜以继日忙碌的金融中心附近的站点,以“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意象再恰当不过。

精彩的创意,让不少乘客不再是为了到达某个目的地去乘坐地铁,而是冲着站点本身驻足打卡体验。被设计美学浸润的新一代上海地铁站以全新的面貌,向八方来客递上上海的新名片。

站厅成为创意“生命体”

用郑鸣的话来说,团队7年前开始介入项目,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不断涅槃、反复打磨,最后将“她”融在城市里、捧给市民。

然而,横跨嘉定、普陀、静安、黄浦、浦东新区,换乘车站达13座,是妥妥的大客流“换乘王”的14号线,留给设计师的创作空间却极其有限,地下管线又相当复杂。如何用足有限的空间,规避管线的杂乱,还乘客以舒适宽敞,是整个团队研究的重要课题。

事实上,几年之前,设计团队的方案已经获得了有关部门的批示,成为了实施方案。然而,骨子里是“完美主义者”,希望让站点空间成为美学自然生发的“生命体”的郑鸣,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斟酌之下,他和团队做出了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推倒方案,从头再来。

昌邑路站是其中的典型。这是个被“千挖万筑”的地下空间,14号线路径上还有江浦路过江隧道、东西通道、轨交18号线等构筑,为此,建设者用了四根直径长宽超过两米的钢筋混凝土柱子作为站厅的支撑。而柱子恰在站厅“C”位,电线、管线等管线也“依柱而走”,无疑对空间设计形成了巨大挑战。

去掉柱子不可能,“就汤下面”搞点装饰,也非设计团队所愿。怎么办?就在方案一遍又一遍被推倒重来的胶着之时,郑鸣从散步时眼前的民生路码头璀璨的夜景中获得启发,构想出了“火树银花”的方案。于是,立柱变成了“树”,收纳了各种管线的同时,五彩的光从“树”中漫射出去,颇有“暗香素蕊,横枝疏影”的意境,让人见了不由得为之一振。

不只是昌邑路站,其他站厅的设计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设计团队查阅大量古今中外的建筑案例,最终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做法“彻上明造”中得到启示。这种方式在中国古建中十分常见,室内顶部空间不作任何掩盖处理,梁、檩、椽等木构架尽露,刻意展现屋顶木构架的结构美。于是,团队在车站顶部下功夫,真如站的支吊架仿木构架、静安寺站的木色铝格栅顶、豫园站的片片曲面板,都是异曲同工——拱肩的部位结合了空调、风管和电器的桥架,通过梳理整合建筑空间、结构型式、机电系统、装饰装修、公共艺术等五位一体的设计,不仅使建筑结构和机电系统呈现出秩序美,而且腾出了不少“意料之外”的空间。

把难题变成了金题、难点点化成亮点,适当地为之后的技术发展留白,这些设计师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敢于向难题发起挑战的专业智慧和魄力,把14号线的站厅打造成创意的“生命体”。

但设计师们也很清醒,再美好的设计都是为人服务的。高颜值的站厅除了满足通勤需要,未来还可能找到更多“打开方式”。比如,现在已经有了画展,未来在非高峰时刻,在站厅里或许会办一场小型音乐会,或者办一场小型讲座,让附近居民、外地游客、途经乘客驻足停留片刻,让幸福的精神穿越再升级,都是值得期待的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