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二维码 看视频
包天笑,近代著名文学流派——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著有《上海春秋》《换巢鸾凤》《钏影楼回忆录》等作品,译有《迦因小传》《馨儿就学记》《天方夜谈》等作品,一生著译有100多种。包天笑曾在绍兴路36弄静村6号居住,这也是他在上海最后的居所。
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
1876年,包天笑出生在苏州城内西花桥巷一户经商的家庭。父亲经商并不成功,幼年经历家道中落的包天笑倍加用功,自学文化知识、日语,19岁考中秀才。1900年,包天笑和八位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成立了励学会。1901年10月,包天笑与其兄包子青一起创办了《苏州白话报》,他和哥哥子青轮流担任编辑,以《励学译编》的名义出版,通俗易懂,颇受欢迎。
1901年,包天笑受邀任职上海译书处,在这里他与人合译了《迦因小传》,后来又翻译了众多西方小说,同时开始自己写作。应《时报》馆狄葆贤邀请,包天笑1906年从世居的苏州举家迁移到上海生活。此时,包天笑在《时报》上创办文学副刊《余兴》,开近代报纸文艺副刊之先河。同时,他还在《小说时报》《妇女时报》等小说杂志任编辑或写稿。在上海逐渐站稳脚跟的包天笑,1915年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文学季刊《小说大观》,1917年又办了第一个通体白话的小说刊物《小说画报》。
鸳鸯蝴蝶派是中国近代小说流派,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包天笑是鸳鸯蝴蝶派的重要人物,他曾在《沧州道中》借才子佳人的故事抨击社会黑暗面,讽刺种种弊端,反映了当时社会男女不平等、贫富不均等种种丑恶现象。
跨界担任电影编剧
虽然当时的鸳鸯蝴蝶派不被新文学流派看好,但其情节曲折、叙事传奇的创作风格却适应了电影市场的需要。在著名电影制片人郑正秋的求助下,包天笑成为第一位担任电影制片厂编剧的作家。《空谷兰》是包天笑涉足电影界的首部电影,根据他的同名译作编写,这部作品的原著为日本小说《野之花》,讲述的是离异女人纫珠为保护自己的儿子不被继母陷害,与继母斗争的故事。
1936年,61岁的包天笑与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共同署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也是那年,包天笑搬到了爱麦虞限路静村(今绍兴路36弄)6号。静村是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静村的房子各家各单元底层都有围墙分隔,屋前有小庭院,二楼有内阳台和水泥栅栏。
抗战胜利之后,包天笑定居香港,晚年还写了一本《钏影楼回忆录》。1973年,包天笑在香港法国医院病逝,享年98岁。
文 沈琦华 图 金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