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星期四
用手指描绘春天的人
第22版:创见 2022-01-26

用手指描绘春天的人

刘毅和他的学生们

嘿,人类

万里观光——12亭子灯光艺术季

半径灯

万里观光——12亭子灯光艺术季

板块椅

大地的微笑

宝树共舞

王瑢

让艺术走进生活,让百姓感知温度。近日,由万里街道、区绿化市容局、中环集团携手知名公共艺术家团队举办的“万里观光——12亭子灯光艺术季”在普陀区万里中央绿地举行。在本次艺术季的策展人刘毅看来,一座城市的必要元素是人,艺术渗透生活,当艺术照亮一座城市,必然要落实到人。本期,我们就来走入这位用手指描绘春天的艺术家的生活。

——编者

他为画画而生

自打来到这个世界,刘毅迄今为止最难忘且最频繁发生的事是做手术。住院出院伴随着刘毅成长,医院等于他第二个家。在刘毅记忆中,记事起一直到上高中,每年起码要开一次刀,因此幼年刘毅到了读书的年纪也无法在校安心读书——每次开刀起码卧床三个月。但即使无法正常上课,刘毅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殊。热爱时尚的母亲常买来当时广受热拥的各类绘图本、画报,甚至是时尚杂志给他看,刘毅在《黑猫警长》《葫芦娃》《蓝皮鼠大脸猫》等的伴随下渐渐长大。腿上的石膏一绑三个月,外人看来丑陋且蠢笨,美丽的母亲兰心蕙质,换着花样把好看的袜子套在石膏外,这一切顿时变得美好而生动。回望那些不能上学的日子,同学轮番来家里帮刘毅补习功课,有时电视机开着,正在上演动画片《铁臂阿童木》,彼时做上海水上公安民警的父亲下班回来,推门看着眼前这一幕,道:“嗱,你的腿跟‘阿童木’一样,多了不起!”立时引发欢乐笑声,这亦使少年刘毅为自己的石膏腿心生自豪,日后更让这双腿喷着火满世界遨游。

老师为他讲解当日功课,同学们纷纷围聚,人手一支水彩笔,在刘毅腿上的石膏模子上画上各式各样的图案。时隔多年,谈及那些已十分遥远的镜头,刘毅仍感慨万千,“学业一点不曾落下,只是可惜,那个石膏模子如果一直保留,放今天绝对是一个非常另类且大放异彩的艺术作品……”

父母之爱,于儿女犹如天降甘霖,沛然而莫之能御。刘毅对于美好世间新生事物的敏感与启蒙认知,实则正是来自父母。

刘毅天生热爱画画,父亲对尚处于幼年的儿子这样说,“残疾没什么了不起,去学一门手艺,靠本事吃饭,自力更生不丢人。”进而又道,“画家艺术家给作品落款,都要留自己的雅号,你也想一个独特的名字?”听者懵懵懂懂,听见父亲说,“你跟他人迥异之处在于腿脚不灵光,不如干脆就叫‘瘸拐跛’?”虽说对“瘸拐跛”不明所以,但对《八仙过海》里那位铁拐李并不陌生,于是欣然应允。

须臾,父亲买回一块石头、一把刻刀及一本小篆书,刘毅自己设计并篆刻。自此,所有的作品上有了专属名号“瘸拐跛”。

从鲁迅中学毕业后的刘毅,高中时进入上海工艺美校(现在的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不把身体残疾看做与旁人有异的刘毅,在美校对于艺术的创新以及各种新生事物愈发兴趣浓厚,更经常跟同学共同组织并策划各种艺术展览,搞社团,排话剧,还亲自参演,用刘毅的话说,“我是个十足的活跃分子。”

学生时期的刘毅,在画画领域已开始追求立异标新,他时常忖度深思,如何才能跟其他同学画得不同?刘毅说,“比如课堂上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临摹80乘80的尺幅,我非要画一个长卷方才满意。”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加之对自己素来严要求高标准,刘毅迈入中国美院的校门,更加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立体构成课上,老师要求同学用木棍搭建作品,我也用木棍搭,用以完成作业,但课外我会再做一个大东西大装置,节省下饭钱请了一名专业木工,并节衣缩食买了一台二手相机,等于又做了一个在原有课程之外衍生的作品,不仅仅只是完成任务。”求其上方可得其中,在艺术道路上力求设计更与众不同更标新立异的刘毅,在工艺美校读的是计算机图形专业,当时已经算是新生事物,但他其实对于隔壁班级室内空间专业更感兴趣,于是一有时间就跑隔壁班去找人探讨,希望从那里学到尽可能多有关空间建筑跟光影建筑的知识。苦心天不负,在有了设计学知识背景的前提下,这些给日后刘毅的艺术拓展道路夯实并奠定了基础。

刘毅一直对空间设计着迷,影响沿袭至今。他常说,大多数人只知道我是艺术家,其实我学习背景是设计学,用设计的知识来填充艺术,表达艺术的手段可以更丰富更五彩纷呈。无论多媒体、家具、服装,还是平面设计或产品建筑,学识面越广越杂,艺术的手法自然也就更多样化,也更全面更贴近生活。

伸手可触暖意

网上搜看刘毅的手机绘图,质朴而温情,这些诞生于日常生活中碎片化的即兴画作,第一次让陌生人感受到“伸手可触的暖意”。饱含平凡人生的日常烟火气息,让读者恍然,其实艺术并没那么望尘莫及深不可测。

说起那个日后成为第一幅手机绘画的作品,实则是来自一次师生近郊行的“便当日记”。时光荏苒,刘毅对于2015年4月14日念兹在兹,历历在目。

那日带领学生去公园野餐,布置学生以“便当”为主题创作作品,随即刘毅用手机和某批注软件为此活动绘制一幅“便当”海报,即时转发至朋友圈,众多亲朋好友兴味盎然,纷纷不吝点赞。意外的惊喜带来艺术崭新的模式,就此,刘毅开始手机绘画。

电子时代的现代人,手机成为生活必需品,刘毅也借此得以在各种场合画画。公交车、地铁、乘出租,路边咖啡馆、小食肆、大饭店、学校教室、医院,甚至在自己家中……

原本使用手机绘画只图便捷,无需刻意的环境或客观要求,却不料那些留存于手机上的绘图,悄然无声中记载了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山情水性,因绘声绘色而曲得其真。

生活点滴稍纵即逝,如今都定格在手机里,成为美好的刹那。而刘毅早已经学会跟病痛跟伤残和谐共处——去医院拍x光,画一张;射线治疗,画一张,他把身上近三十处刀疤画成画,隔着屏幕看到的是一条拉链……

从出生六个月起就开始频繁做手术的刘毅尤其喜欢画树——姿态万千的树,在刘毅的掌中一年四季新生、成长,无论枝繁叶茂,无论惨绿愁红,手指所到之处,处处可以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生动与坚韧。刘毅说,“枝丫干枯,繁华尽谢,光秃的表象下面,下一轮的绿意正在滋生……”观察真实的树,从主枝到枝干,它的生长轨迹,用手指描绘春天的刘毅看着自己的膝盖,双目阖起,似乎感觉那些树就是他自己。

2011年,刘毅结婚,三年后有了儿子。聊及太太跟儿子,刘毅说话的语气渐趋舒缓,言谈间难掩幸福,“婚前婚后,二人世界变为三口之家,我们的足迹遍布全世界,有家人贴身陪伴,夫复何求?”之前尚可借助拐杖走天涯,因为走得太多而导致腰椎滑脱,在医生的建议下,刘毅于2018年开始坐轮椅,“我的思维模式骤然间天翻地覆,视线变矮,我曾一度忧郁,”但很快便调整好心态,谈及那个突然袭来的时刻,刘毅淡然道,“那一年我才过而立,虽说早知道自己终有一日要坐轮椅代步,只是没料到来得那么快……”一语未毕,笑起来,“既已至此,移根换叶,试试又何妨?不就坐轮椅么,该坐就坐。”重回孩童的视角看世界,刘毅觉得更加爽朗,阴霾一扫而光。

艺术渗透生活

艺术即人学。在刘毅看来,一座城市的必要元素是人,艺术渗透生活,当艺术照亮一座城市,必然要落实到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生不可能尽其完美。生活在局部世界里的人,无论以何种方式面对人生,文字或者绘画,情怀与梦想终将殊途同归。如何看世界?如何用爱感染身边的人?刘毅觉得,基础教育不单单是艺术设计上的教育,而更应该是做人做事,他更注重学生世界观的教育,因为自己就是很好的案例。

目前,刘毅在大学任教,做设计也做公共艺术,而作为一名专业老师,更多时候,刘毅喜欢讲一些非专业的知识,用他本人的话来说,“我更像是一个辅导员。”

面对公共艺术的模式,刘毅并不固定以传统雕塑的方法转型而成,而是将设计理念融入创作与教学领域,形成一种寓教于乐,且兼具教学理论指引与项目创作、实践活动逻辑的教学模式。“并不是一定要跟别人不同就好,而是觉得这个世界有太多新鲜事物,何不因为天真好奇而去发现去突破?有这样的心态,就不得不去探索、学习,在不同里寻找不同,看到更多,看到更多不同,更多元自然就更进步。”刘毅常拿自己开玩笑,“就像我,因为残疾,也因此我成为那个不同当中的唯一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