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有故事的老房子”开启时光魔法 99岁老建筑车载平移260米 印福字猜灯谜  擀面皮包小笼
第5版:上海新闻 2022-01-26

印福字猜灯谜 擀面皮包小笼

“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港澳台同胞、侨胞打卡豫园感受海派年味

外籍友人体验桃花坞木刻年画

外籍友人学包南翔小笼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许多生活在上海的外籍人士、港澳台同胞、侨胞,也许都有过和沪上亲朋好友一起欢度中国传统新年的美好回忆。但如何像一个地道的上海人那样,过一个浓浓海派味的春节呢?又有哪些“传统节目”呢?

当听说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豫园股份要在1月25日为“老外讲故事”俱乐部成员、港澳台同胞、侨胞精心准备一场新春游园体验活动时,在上海合川莱茵中医医院工作的韩国籍医师洪原淑欣喜地叫上好友。她觉得很有必要多学几招,为自己在上海度过的又一个春节增添更多喜庆的中国元素。

倒贴福字有讲究

小小字谜大学问

过年,自然要在屋内各处贴上“福”字,但像桃花坞木刻年画这样将寓意美好的年画图案与喜庆的汉字“福”融为一体的,洪原淑还是头一回见到。

给木版刷上金色的墨汁,小心翼翼摆上一张红纸,一手扶着纸一手掌握好力度,印制、揭开,一张绝妙的红底金“福”制作完成。

“你看,这是象征富贵的牡丹,这是象征事事如意的柿子,这里还有如意。”洪原淑一边展示成果,一边欣喜地说,“我想把它贴在大门上,就像中国人春节时常做的那样。”当听说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倒贴福字时,洪原淑更是来了兴趣:“竟然还有这么多讲究!”

的确,中国地大物博,文化博大精深,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也不见得能将各种年俗文化一一讲透,更别说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朋友了。不过,对蕴含东方美学的中国生活方式多一份了解,他们也便多了一份对中国、对上海的理解。

说着一口流利中文的尼泊尔人阿思势对中国春节传统的猜灯谜活动颇感兴趣。尽管2003年就来到上海念书、攻读医学硕士学位,一毕业就进入上海一家医院工作,但他从来没有猜过灯谜。本以为多少能试一试,猜出个一二,但当看到谜面“一只虎(打一个汉字)”,阿思势有些傻眼。再往下看,10个灯谜,一个比一个难度大。

原来,中国古人管老虎叫“大虫”,所以“一只虎”就是“蚕”字。听完一番解释,阿思势似乎理解了些许,却又有了新的疑惑。“原来每一道字谜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阿思势感叹道。看来,他好像参悟到了猜灯谜的魅力所在,而这哪里仅是猜灯谜的魅力。

目不转睛学手艺

独门绝技太惊叹

如果说,这些有意思的体验让洪原淑和阿思势了解了更多的中国传统年俗文化,那么法国厨师戴广坦则努力将它们融入工作和生活。

怎样才能让自家过年的餐桌上多一道地道的上海点心——小笼包?对于这个问题,曾向朋友学习过小笼包制作手艺的戴广坦颇有心得。不过,即便如此,当南翔馒头店豫园店厨师长、第六代非遗传承人游玉敏演示制作小笼馒头的传统工艺时,他还是目不转睛,生怕漏掉一丝细节。“用两根擀面杖擀皮还是头一次,很不习惯。”游师傅的独门绝技让戴广坦好生惊叹。

虽然戴广坦还没有打算在自家的年夜饭上展示新学到的技术,但作为一个被钟点工阿姨制作的中国家常菜激发烹饪热情的法国厨师,他早早就开始研究菜谱,准备在今年春节露一手,做一道填着松露等法式大餐中常见食材、中西融合的八宝鸭。兴许明年春节,戴广坦为家人准备的惊喜会是一笼中西合璧的小笼包。

看起来天马行空的创意融合菜,融进了戴广坦对中国、对上海的热爱,更是一名外国人从了解到融入、用自己独特的理解讲述中国故事的方式。而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城市软实力,不仅是通过讲述,更需要让人们亲身体验和感知。

戴广坦和参与这次体验的近百名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从事不同行业、跨越不同年龄层的嘉宾一起,真切体验着传统的中国新年文化。哪怕手忙脚乱,也要亲自试演一把皮影戏;哪怕有点“四不像”,也要试着捏一个虎头馒头;哪怕只是临摹,也要写一写甲骨文……提前感受浓郁的春节氛围,将精心制作的成品带回家,贴在门上、摆在桌上、展示给亲朋好友。这便是中国新年文化的魅力吧。

当然,春节少不了美好的许愿和祝福。“这是一个别样的春节,因为虎年要来了。”刚刚再次获得上海市白玉兰奖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迈克尔的新年愿望是“老虎可以‘咬走’新冠病毒”。“新年快乐!”迈克尔说道。

本报记者 齐旭 王若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