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渭
我在浙江义乌乡下的弟妹,每年都要带点家乡的特产豆腐衣给我,今年也不例外。老家山多地少,物产不丰,唯有大豆在山间顽强生长。豆腐衣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植物蛋白含量特别高。豆腐衣是家家户户都会做的小特产,可以卖了换点油盐酱醋。据《义乌县志》记载,义乌的豆腐衣始产于清乾隆年间,其色如玉,其薄如纸,容易储存,烧食方便,素有“金枝玉叶”之称。主要产地在义乌的楂林、东塘、大陈等乡镇。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远销京、津、沪和辽宁、甘肃、福建、广东、江苏等省市。
我的老家就在离楂林镇约1.5公里的一个小山村,是豆腐衣原产地之一。村子南北靠山,东西有条山路通往楂林镇和其他乡村。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做豆腐衣也是一桩辛苦活。先要将20市斤左右的黄豆浸泡4个多小时,等黄豆膨胀开,然后用石磨磨豆浆。磨豆浆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人推磨,一人添豆,周而复始。冬天一般是晚饭后开始磨豆浆,而夏天,为了赶早凉,确保新鲜,天刚蒙蒙亮就要开始磨豆浆。20世纪40年代,我10多岁时也曾帮母亲推过磨、添过豆,我母亲约在凌晨4点左右就起来将豆浆烧熟倒在一只大布袋内,上面用土办法压一块大石头,浆从布袋内慢慢流入一只大桶内。豆浆可以做豆腐衣,也可以做豆腐,豆渣炒咸菜则是我们老家一道美味的菜肴。
做豆腐衣的是一个两米见方的大灶,上面放着四只高10厘米,直径60厘米的平底铁锅,豆浆分别倒入铁锅内,下面用柴火文火慢烧。当铁锅内的豆浆结成薄薄的一层膜后,用一根细细的竹棒探入豆浆下面,一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到另一个竹棒上,再过渡到一排排木架上晾干。豆腐衣要做得好,就要眼疾手快,豆浆浅了要及时添。做一次豆腐衣,一般从早餐后一直要忙到天黑才能做完。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老家邻村仍有人家还在做。现在,不仅产品不愁卖,做豆腐衣的过程也作为非物质遗产,成了乡村旅游的热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