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有多丰富,城市治理就有多复杂。前不久,上海香梅花园(一期)小区和牡丹路186弄小区先后出现两例新冠确诊病例,尽管接到信息是在夜间,花木街道值班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登录数字孪生城市平台,将街道内待封闭小区的总户数和人数发给疾控中心,供他们预判首次核酸检测量;把每一栋楼人口数据打印出来,作为核查底数,尽可能消除闭环管理风险点。通过探索数字孪生技术,疫情防控中的高效能治理由此体现。
数字孪生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数据建模,实现在大屏上看到的房子、树、路灯、杆、广告牌、垃圾桶等与实体城市一一对应。《“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提到,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完善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和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因地制宜构建数字孪生城市。在上海,孪生城市数字治理已经“破茧成蝶”,正充分展示科技之智、规则之治、人民之力。
于细微处见效能
2021年,上海启动城市最小管理单元数字化治理项目,通过激活每一个“最小管理单元”,让正在实践的“现代治理”真正可以“引领未来”。
虹口区选取“云舫小区”及周边地块作为探索试点,通过建设三维数字孪生底座,有效解决了社区日常管理中“看不清、管不过来、处理不了”的情况,交出了一张提升政府治理水平和效率的新答卷。
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找出试点区域的失能、独居老人,上门安装物联感知设备“五件套”(智能门磁、红外线感知、烟感、燃气报警器和水管家)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信息报警至居委干部和结对“老伙伴”的手机,督促他们第一时间上门查看,守护老人的安全。这样的“政策找人”,为社区工作人员的主动、精准服务提供了数据保障,获得了居民的认可和好评。
云舫小区接入了19类1000多个物联感知设备,通过“多合一”的智能报警和自动处置,丰富了安全隐患发现渠道,以科技“智治”提升社区安全自治能级。
为乡村治理“画像”
嘉定北管村是上海近郊较为典型的城乡结合复合型村庄,地理上,东与宝山区接壤,南与南翔镇相邻,S6沪翔高速在村内通过,有上下匝道;人口近万,户籍人口少,外来人口多;产业上,优质企业80余家,其中规上企业15家;生态上,建成14个生态公园,森林覆盖率达到30%。对于这样体量的村来说,优化治理迫切需要数字解决方式。
面对“城中有村、村中有城”格局,嘉定区通过无人机、车载分析等方式对北管村进行扫描式孪生建模,生成了包括住房、沿街商铺、文化设施、生态公园等在内的模型底图。并将公安、卫健、水务、绿化等部门的动态数据资源进行延伸赋能,并在底图上不断叠加本地人口、视频、重点点位等图层数据,实现了村域内各类重要体征指标的集成汇聚,为乡村治理精细“画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北管村在生态环境治理上花了大力气,重点关注河道绿化、暴露垃圾等问题。比如在村域河道岸边安装了监控探头监测不文明行为。当摄像机监测到河道岸边有河边垂钓等不文明现象,将触发报警,并形成处置反馈闭环。只有生态好了,才能留住好的人才、留住好的产业。北管村正是希望通过优美的环境换来年轻白领的归属感,既能看到带一点数字转型的“洋气”,又能在小桥流水中感受游子情怀的“乡愁”。
本报记者 解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