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伟俊
1982年1月1日,记得那天我正在整理晒干的工作服,父亲陆国华走过来问我:“你能不能陪我去邮局买复刊的《新民晚报》?”我马上放下手中事,穿好棉大衣,拉着父亲的手匆匆赶去。
一路上,父亲边走边介绍:“今天晚报终于复刊,我们快点走,同事还托我带一份呢。”我们三步并作两步走,很快便到了南京东路。可能我走路太急,不慎摔了一跤,把右裤腿也擦破了,但内心的期待让我无暇他顾,爬起身继续向新昌路口的人民公园邮局快步走去。不承想,门口竟是人山人海。我们很快找到买《新民晚报》队伍的尾巴。一会听排队的人说“今天人多,一人只能买一份晚报”,一会听人说“我是特地乘车来买晚报给老人看的”,我焦急地伸长脖子往前望,只见队伍延绵不绝,我们父子俩足足排了50分钟才买到两份报纸。
从那天起,夜饭吃饱看晚报——晚报到了,爸爸先看,爸爸看好大哥看,大哥看好三哥看,三哥看好我来看。对晚报的喜爱持续至今,足足四十年有余。从1988年开始,我从读者变成了作者。更让我感动的是,2005年8月,晚报记者来采访母亲张凤岐,她老人家第一次向媒体披露了自己在昆明参加抗日救国的经历。刊发此报道的晚报母亲收藏了起来,视若珍宝。
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新民晚报》成了我们全家四代人的良师益友。现在退休的我,天天喜欢看晚报,我看好了,女儿看,女儿看好了,读小学的外孙看。我坚信:《新民晚报》将在我们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