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者体验数字化沙盘
模拟街景风貌引人驻足欣赏
一楼序厅的环屏装置格外抢眼 首席记者 刘歆 通讯员 李光 实习生 李琳琳 摄
本报讯(记者 杨玉红)经过一年多的更新改造,素有“城市之窗”美誉的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以下简称“城规馆”)今天继续面向公众启动压力测试。通过裸眼3D、虚拟游船、360°环幕虚拟影院等科技展项,参观者可沉浸式“见证”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奋斗历程。
作为国内首家以展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专业性场馆,城规馆自2000年2月25日开馆后,以详实的展示内容、丰富的科普形式、多样的公众活动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专业人士参观,累计接待参观者722万余人次。为了更好展示上海城市形象、提供更好参观体验,规划馆于2019年底启动闭馆改造,全面推进展陈更新、建筑改造和智慧展馆建设,各项改造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面向公众试运行。
新一轮的展陈以“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为主题,聚焦“上海2035”总体目标,以全新的理念打造智慧展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展现——更富魅力和更有温度的人文之城、更具活力和更加繁荣的创新之城、更具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成为认识上海、打卡上海的重要窗口。
■一楼序厅 明亮通透的展厅中央新增了一个环屏艺术装置,由两块120°弧形大屏幕、两块60°小屏幕和脚下圆形地屏组合而成。中华鲟水中游弋,村庄农舍青瓦白墙,田间地头花团锦簇,白鹭振翅飞翔……一段段影片讲述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的“上海印象”艺术场景。序厅西侧,集中展示上海自1931年起的六轮城市总体规划历程,突出“上海2035”新一轮总规愿景。
■二楼展厅 主题为人文之城,这个展厅最大的亮点是数字化沙盘。在“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前,参观者可捧起配备的iPad,扫描沙盘上的模型,屏幕上会显示白昼之光与夜色之深两种模式下外滩的双面魅力。白天,一艘轮船驶过,黄浦江泛起水波;夜间,外滩建筑群被彩灯点亮,不时还有“烟花”在夜空绽放……拉近镜头,观众还能深度“阅读”每一幢优秀历史建筑。
■三楼“创新之城”展厅 很多参观者迫不及待地去打卡“镇馆之宝”——5D数字化沉浸式城市沙盘,这也是国内最大的数字化5D沉浸式数字沙盘,运用数字孪生理念构建可交互的大型沉浸式混合现实场景,高度融合数字化城市展示与分析模拟功能,是城市规划展示的“智慧大脑”。站在沙盘中央,时而像乘坐在轮船上,时而又像登上了热气球,多角度、沉浸式欣赏外滩历史风貌区、南京路步行街的风景。这座数字化沙盘用最新的人工智能建模等先进技术,为上海建设数字化的城市仿真模型,不仅可以带领观众欣赏外滩、陆家嘴、北外滩、城隍庙、衡复风貌区等区域城市景观。随着城市的“生长”,这座“数字孪生”之城也随之不断“生长”,未来将为城市规划方案比选、各类城市模拟分析等,提供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楼“生态之城”展厅 这个展厅呈现了城市空间变迁。在高低错落的“地势图”上,只需拨动一个按钮,红、黄、蓝、绿光随之交错变动,2000年前、4000年前乃至2万年前,长江河口的演变尽收眼底。这个展厅的碳中和互动体验游戏非常受欢迎。在碳中和游戏区,4个天平分别对应为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减少生活垃圾、减少自驾出行,体验者向天平内投放小石子——代表为节能环保作出的努力,数据增加,直至与“污染”相抵消。同时,屏幕上跳出许多科普小知识,如1公里内步行或骑车出行,可减少碳排放量约0.22千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