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8日 星期六
鹧鸪天·边关情(三首) 生命的律动(油画) 上海人的分寸感 小老头 珍惜 木棂窗纸上的夕晖
第19版:夜光杯 2022-02-25

上海人的分寸感

钱亦蕉

壬寅新春,因为疫情,聚众能省则省,本来就很少跑亲戚的我,连大年初一都是在家过的。恰巧看到一篇微信文章,标题是《上海人为什么很少走亲戚?》

文章列举了一些网友议论,如:“我姥爷上海人,他家里的亲戚我从出生到现在20年了一次都没见过。”“上海人过节串门也比较少,毕竟很多上海人和自己亲戚也是老死不相往来。”“上海人是亲戚之间借钱还钱,要利息的。”……文章认为,大部分上海人不喜欢打扰别人的生活,很少见到上海人对认识的人道德绑架,上海人的分寸感是世界上最宝贵的品质。

我想上海人拥有这样的品质,一方面和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受西方文化影响比较深有关,以独立为新潮,讲究契约精神;另一方面也和上海很长一段时间住房条件差生活拮据却又讲究体面精致的生活有关,“睡地板是80年代去上海市区走亲戚时一种待遇”——那是因为即使房间再小,上海人也不愿你影响到他的私密空间的。就算现下,如果亲戚从外地来上海看病,上海人也宁愿帮你在医院附近租间房而不愿意你住到自己家里去。互不打扰,是上海很多市民在处理亲情方面的底线,所以很少看到上海人家中七大姑八大姨的吆五喝六。

要说,春节还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亲戚见面时间。我小时候,还没像大人那样顾及到那么多弯弯绕,大伙也还没有“社恐”一说的时候,还是很喜欢热闹的,春节就想跑亲戚,有好吃的,有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还有红包……一年还有更愉快的时间吗?那时也确实有很多人家今天晚上在大姨妈家、明天晚上二姨妈家、后天晚上小孃孃家,一天一家这么吃的。不过我们家么,亲戚不多,然后我妈做主,三姐妹三家和我外婆一起,大年初一聚一天,意思意思就行了,没得跑来跑去大家浪费精力。所以,一个蛋糕兜一圈又回到自己家里这种事,我只在独角戏里看看,我们家是看不到的。慢慢地,不到过年,好像我们和阿姨家平时也不怎么走动了,有事也帮衬,但没事大家各顾各家,各自安好。小时候觉得不够热闹,长大了发觉这样也挺好,省了不少无效交际。而我成立小家庭后,和父母之间,至今也还保持着相对的独立,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硬道理。

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来说,宗亲关系建立起来的纽带非常牢固,养儿防老也是古老的传统观念,而在现代价值观念下,这已被质疑是把子女当成了经济工具。陈志武教授曾在他的“金融课”里谈到,现代金融的诞生发展让养儿不再是防老的必要条件。实际上现代金融代表的新观念让父母和子女的这种用孝道粉饰的利益闭环得到释放,回归正常的陪伴和慰藉。当然,一切都要讲分寸感,道德绑架固然没有必要,但做人子女的,还是要有所付出,有所舍得。

家有爱买书的“潮妈”,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