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稼楼古镇位于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内,这里是上海最早垦荒种地的地区,是上海农耕文化的起源地。
吴越时期,当时的朝廷在太湖流域建立了一套“五里七里一纵浦,七里十里一横塘”的农业圩田系统。太湖东部最早的农业开发形式是从沼泽中围出大圩。五代时期,在吴越政权的人为干预下,大圩与圩间的河道形成浦塘圩田体系。与上海的很多古镇一样,圩田成为召稼楼扩展耕地的主要方式。
召稼楼古镇起源于元朝初期,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据说,明代工部右侍郎谈伦为激励父老勤耕细作,特意命长子谈田在朋寿园东首建造了一座钟楼,要求每日清晨鸣钟不止,逢天气有变时即鸣钟告示。钟楼题名“召稼楼”,以示重农礼耕。“十里晓烟破,数声召稼钟”,正是召稼楼的钟声让农民不误农时,此地也因此得名“召稼楼”。
召稼楼的繁荣与明清时期的谈、沈、奚三大家族有着密切关系,三大家族有着宗族关系。奚氏于明代迁居召稼楼,经过四百余年的人力、财力聚集,逐渐成为召稼楼镇的主导势力之一,位列“浦左首富”。从18世纪中叶到清末,奚家新宅由北向南连绵三四里路,成为召稼楼第一大户。目前,古镇的桥名和大宅大多是奚氏各支系居住的“堂”名,如礼耕堂、绿野堂、纯佑堂、资训堂、宁俭堂等。文 沈琦华 图 唐敏